Sunday, December 27, 2020

年關難過(隨感)

 


年關難過(隨感)

英國上週初突然宣布,發現「新冠病毒」出現變種,傳染性更強。歐洲各國隨即中止與英國的交通往來。事出突然,英法之間的海陸空交通切斷,英倫海峽港口的長長車龍堵在關閘,貨運司機幾日不得過關,也無法回家過聖誕,怨聲載道。本港反應慢了一拍,也宣布星期二午夜起禁止來港的英國航機降落,同時規定,由英國抵港旅客除了原定的在指定酒店隔離十四日外,再加一星期,即共隔離二十一日。通常的祝福語云「恭祝聖誕並賀新年」,聖誕節後一個星期就是新的二零二一年來臨,看來這個「年關」對於各國來說,都甚為艱難。


香港的「第四波」,近日的受感染人數似是有所回落,但這個回落是相對於高峰時日日都超過百人而言,直至今日仍有 七十人確診,二十三宗源頭不明;而幾個屋邨又出現同層數多人、或不同層數同座向的多個感染者,正是類似零三年「沙士」期間,淘大花園那種大面積擴散,所以才引起市民恐慌。當局馬上指令幾座大廈強制檢疫,並在屋邨附近設置臨時檢測採樣中心,由專業人士做鼻咽拭子採樣。不少居民本來已經取了瓶子、交了深喉唾液樣本,但遲遲未收到檢測結果,又要再讓專業人士採樣,因而對安排不善甚感不滿。




這個聖誕節就在「限聚」、「禁堂食」之中度過,原本繁華的商業區節日燈飾依舊,但由於「限聚」,欣賞者寥寥。食店傍晚六時後不設堂食,只提供外賣,一家人要吃「聖誕大餐」就只能買外賣回家。聖誕假期幾乎家家都不煮飯,而要食西式餐飲來過西方節日,一些熱門的西式餐飲,落單訂外賣竟然要等二至三小時。老牛家的小孩們本來想吃批薩,但人太多,只好轉向大集團經營的酒樓買外賣。幸好,酒樓應付「禁堂食」多時,已經「駕輕就熟」,落單不到二十分鐘就做好了,馬上帶回家去,一家大小吃中式「聖誕大餐」。


這個聖誕節豈只沒有過節氣氛,事實上,儘管政府當官員、社會賢達、意見領袖們一再告誡人們要樂觀面對,但整個社會都因為疫情未完全受控而「快樂」不起來。航空公司結業,一批機師和空服人員馬上要投入失業大軍;市面蕭條、生意不景,許多零售店鋪、餐飲小店過年後便要結業。前天一位知名地產代理商說,今年疫情不會令樓價出現零三年「沙士」時的恐慌性大跌,他樂觀估計會升半成。不過這位名家因為是地產代理出身,自然期望「交投活躍」有生意做,所以他的評論是有「利益衝突」的。試想︰如果要買樓的年輕人擔心隨時會失去工作,或者收入減少,他如何有穩定的收入去供樓?


香港的第四波疫情未能「斷尾」,不但與新加坡商量好的「旅遊氣泡」漏氣飛不成,內地客不敢來,內地和澳門又不讓你去,一潭死水,如何「搞活經濟」?許多市民痛罵「庸官」「抗疫不力」,我老牛倒覺得是「執法不力」。許多防疫抗疫措施訂立得很清楚,例如有關部門一再提醒市民,減少不必要聚會、不去人多地方、保持社交距離,但一些市民不在乎,不遵守、不執行,總是興高采烈去聚餐、「吹水」;而執法就門又不可能逐個逐個人去捉、去罰、去告。節日(例如冬至)之後確診上升,便是群聚出事的證明。如今正是︰一部分人的不負責任行為,拖累全港市民為此負出代價。(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8 comments:

秋葉 said...

在疫情回落的時候,很多人都放下戒心,四出吃喝,聚集吹水,跟著確診的人數又上升了! 始終無法清零,本土的經濟有如一泓靜水。真無計了。

秋葉 said...

祝新的一年事事順景 !安康如意 !

cowboy said...

謝謝秋葉阿姨關注。有專家認為,第三波和第四波都是由外來傳入引爆的;機司和船員出入豁免檢疫是漏洞。我同意這個說法,事實證明,沒有堵住邊境傳入,那些帶病毒的入境者進入市區,乘搭交通工具、在餐廳吃飯、接觸市民,病毒很快就在社區擴散。爆發之後才找源頭,就已經遲了。

cowboy said...

八十年代有一首歌叫做「明天會更好」,甚為流行。這首歌正是表達了人們的良好願望,期望明天比今天好。過兩天,不安的二零二零年就要過去,二零二一年就要到來。借用這首歌的理念,期望明天、明年更好吧。

小月 said...

亦有部份人希望樓市跌, 可以入市. 宜家既價錢太高, 頭先買豆卜$2 才得幾粒!

peace said...

香港的情況雖然比歐美好些,但始終不斷尾,正是一些人不願意"短痛"一段時間所致,他們總是要聚集,要去玩,要去酒樓食飯,甚至要去跳舞,咁點會斷尾?

cowboy said...

謝謝小月和和平天使來訪。香港第三波未完又出現更多更快更廣的第四波,就是因為一些人我行我素、不聽勸告、個人「自由」大過整體利益,那就很難斷尾乃至「清零」;但始終未受控,別的地方不接受你去,人家也不敢來,那麼一潭死水,就難言「重振經濟」。

cowboy said...

小月博友說得對,目前的樓價仍然太貴。地產代理業界當然鼓動市民買樓,這樣他們有客、有生意、有佣金收入。但事實上,連政府官員也認為,樓價仍然太高,脫離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起碼再跌一成半至兩成,回到平均呎價八千左右才是合理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