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2, 2021

帶氧運動

 


帶氧運動(隨感)

前天因為有點不適,經診所轉介,去請一位專科醫生做檢查。第一次門診,專科醫生當然要問許多常規性問題,諸如有沒有長期病、有沒有「三高」、有沒有做運動、有否吸煙飲酒、睡眠狀況、飲食狀況等等,老牛都一一回答了。醫生問我做什麼運動,我回答說,做太極及做伸展運動,每天約五十分鐘。醫生說,太極及拉筋等伸展運動不算是「帶氧運動」。他說,長者要增強心肺功能,要做適當的帶氧運動,例如跑步、游水;以你的年紀,最好是游水。他說,如果每日只有一段時間做運動,有打太極和游水兩項選擇,我認為應該游水;許多長者做太極姿勢及用力不當,往往傷及膝蓋,那就得不償失。

我記起,十幾年前在公立診所,一位護士為我做「健康評估」時,也講過太極不算帶氧運動。這顯然是學西醫的人對中國傳統太極拳不認識,而產生的偏見。當時我到公立診所常規覆診、取血壓藥,護士給我做「健康評估」,說要增強心肺功能,必須做帶氧運動。護士問我平常做什麼運動,我說我天天堅持打太極;護士說︰「打太極不算是帶氧運動,緩步跑或急步行才是類帶氧運動;每次二十分鐘以上,要做至微微出汗和心跳加速,以增強心肺功能。」既然護士這樣評估,老牛退休後,清晨到公園打太極,傍晚時分到附近跑步。跑了幾個月,體重明顯下降。牛太看到我日漸消瘦,甚為心痛,說︰「人家要減肥才去跑步,你已經偏瘦,不要再跑步了,以免運動過量。」


十三年前,老牛還未退休,有一天傍晚下班時分,出了地鐵後跑了約五十米追巴士,回到家胸悶心跳呼吸急促,連忙去急症室求醫,在病房留了一晚繼續觀察;醫院又安排我幾個月後做跑步機心電圖。後個月後,到政府專科診所做跑步機心電圖,結果顯示並無出現異常,驗血結果也一切正常。醫生解釋,那次追巴士覺得胸悶心跳氣促,可能只是下班時分太疲勞而已。之後,每次到公立診所覆診,量度血壓的數值都相當好。主診醫生說︰「控制血壓除了吃藥之外,還應當保持清淡飲食、少攝取鹽,堅持做運動,保持心境平和;其實你天天堅持做適當運動已經相當好,打太極、步行、做徒手操都好,不一定要跑步。」醫生的話比較合乎實際,此後我只堅持早上打太極,傍晚便不再跑步。

牛太有位朋友,退休後每日上午七點到十一點在維園流連,在大草坪周圍參與幾個不同群體的運動,太極拳、太極劍、健康舞、健身球、扇舞、絲帶舞樣樣都在行。後來膝蓋痛,走路也困難,無法再參與健身運動了。醫生對她說,也許是過度疲勞,令膝蓋軟組織磨損,將來可能要換一個金屬的關節才能走路。她的經歷也教訓我們,要因應自己的體能去安排活動,不能久坐不動,也不能過度疲勞、超負荷運作。


前年底、還未因為疫情而「限聚」時,老同學不時約飲茶,一班「公公婆婆」聚談,話題當然離不開保健。我老牛把三十幾年前聽過的「養生訣」搬出來,說的是「堅持走路,經常吃素,勞逸有度,遇事不怒」;還有一句是「臥如弓、坐如鐘、立如松、走如風」。如果長時間坐著的上班族和退休長者,都適當做點力所能及的運動,相信會健康多一點。(二零二一年五月二十二日)

Sunday, May 02, 2021

社會不欠你

 


社會不欠你(隨感)

前兩天在巴士上,看到一個坐電動輪椅的、留著小鬍子的青年,由一位女性友人陪同,要到九龍醫院下車。一路上,小鬍子青年只顧與女性友人說話,口罩一直推到下巴。到站,巴士司機對他們說「九龍醫院到了」,然後把前門的輪椅斜板放下。等了約一分鍾,電動輪椅啟動不了,看來是開關失靈了。女性友人又不夠力氣拉這笨重的電動輪椅。又折騰了一分鐘,司機走過來問要不要幫忙,兩人沒有搭理;司機對小胡子說「請戴好口罩」,小胡子沒好氣地說︰「剛才一路講話嘛」;司機說「講話也要戴好口罩」;小胡子搶白司機說︰「關你什麼事!小小司機以為自己是督察!」司機沒有回話,走到前門外馬路上等。又折騰了一分鐘,女性友人終於拉得動電動輪椅,由前門的斜板下車。

老牛一直站在電動輪椅對面,目睹這個「電動輪椅小鬍子搶白巴士司機」的全過程。老牛不知道小鬍子為何要坐輪椅,也不知他要去九龍醫院做什麼,只覺得他對巴士司機發飊的態度很有問題。也許,一個大好青年要坐輪椅,自己覺得很不幸;也許電動輪椅突然不能開動,已經很生氣;也許生氣之時司機還來多嘴說教,覺得司機是故意丟他的面子……所以把心中的怨氣發在司機身上。但全車人都看得見、聽得見,他的電動輪椅落車已經耽誤了全車人的時間;疫情時期政府有明確的防疫抗疫規定,司機提醒他遵守相關規定、戴好口罩是職責所在。小鬍子向司機發晦氣只是自貶人格。你個人對社會、對現實有幾多不滿、幾多怨氣,也不能在巴士上對司機發洩,不能違反政府的相關規定,不能影響車上的其他乘客以及其他道路使用者。


社會上總有這樣一些人,把個人生活道路上的不順心、不如意轉變成對社會的怨氣,埋怨社會、埋怨家人、埋怨上司、埋怨旁人,時刻找機會向旁邊的人發洩自己的怨氣。這些人輕則是有情緒病,要見心理醫生甚至服藥;重則形成反社會人格、破壞社會,對自己有害,對家庭有害,也對社會有害。所以,家長和朋友應該留意並及時施以援手,疏導情緒,以免他們「鑽牛角尖」。

每一個人出生來到世界上,都可能患有先天性殘疾,或者後天形成的受傷;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會遇上不愉快的人和事,都可能遇到意外,都可能成為一些社會事件的受害者;這是很平常、很常見、很普遍的事,而不是唯獨你才遇到的特別事件。如果以為自己的不如意、不健全是社會對你不公平、是別人欠了你的,那就大錯特錯。社會沒有欠你的,家人沒有欠你的,旁人更沒有欠你的;你沒有任何理由對社會、對家人、對旁人發怨氣。


香港是健全的資本主義社會,香港人有良好的公民教育和平等意識,不會歧視有殘障者或使用輪椅者,而且樂於幫忙。如今連巴士也多有專為輪椅而設的位置。譬如本文開頭那個真實故事,如果小鬍子青年持平常心處事,態度平和,即使女性友人沒有力氣拉動那笨重的電動輪椅,司機和其他乘客也會伸出援手協助。但如果你把自己的怨氣、不滿向司機發洩,司機有心幫你,你也不理不睬,那麼當然只好袖手旁觀,耐心等你自己處理。你的態度和行為只能令人鄙視,不會得到認同,更不會令社會同情。(二零二一年五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