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5, 2022

抗疫雜音

 


抗疫雜音(隨感)

昨日收到一位認識三十年的朋友傳來的一段文字,稱是他的一位友人的「聊天記錄」,大概意思是︰「香港沒有封一天城,感染人數已經由每天五六萬的高峰迅速降至二千以下,死者平均年齡是八十六歲。每當政府試圖採取『清零』政策,都遭到市民抵制,因為香港有個頑強的公民社會。」又說︰「香港市民從來不對政府寄任何希望,而是靠市場解決,因此供應鏈一直暢通」。還說︰政府要求醫家醫院作為隔離醫院,也遭到一致抵制,最後還是政府醫院接收新冠患者、私家醫院繼續服務其他病人。該段文字談到上海疫情大爆發時說︰「上海和香港的差別在於有沒有一個公民社會和市民的自我保護意識。」


三十年朋友傳這段文字時附言︰「這段對香港抗疫政策的評論十分客觀」。同樣一個事實有不同解讀,本來是正常的。不過,老牛倒覺得這段大談「公民社會」的「聊天記錄」,實是胡說八道,顯然是資深「黃絲」的謬論。香港市民配合政府的「清零」政策,才有前四波的感染低、死人少的戰績,何來「遭到市民抵制」?當然一直有人故意「抵制」,就是那些對政府心懷怨恨、透過電子平台、手機程式在民眾中鼓動「軟抵抗」的「黃絲」們。當跨境貨車司機因檢測呈陽性不准過境、二百輛貨車滯留深圳之際,北京決策當局以水路和重啟鐡路貨運,保證香港物資供應,這顯然是「政府行為」,何來「市場解決」?


談到香港與上海的「根本區別」,老牛的這位三十年朋友自己的看法是︰「香港政府的抗疫原則是『專家建議、政府實施』,政府指定一批頂級專家,對圍封方式、隔離措施、藥物配送、疫苗接種等環節提出專業意見,政府統籌考慮、行政長官拍板。而上海則完全是政府主導、政治指揮,各級官員無條件執行,專家基本沒有發揮作用。」他說,抗疫是科學問題,需要科學的防疫政策和科學的民生措施;如果動輒上綱到「政治考量」,就會出現違背科學、背離民意的錯誤。這位三十年老友的看法倒是有水平的「十分客觀」的評論。



四月十五日星期五,下午四時半的疫情通報記者會,當局通報前一日統計的數字,確診人數九百四十六,兩個多月來首次回落到三位數;在公立醫院離世人數為六十七人。行政長官曾預告︰如果確診人數少於一千人,將不會再舉行維持了一段時間的每日例行記者會;如今達到低於一千的水平,政府將不再舉行「例行記者會」。這當然是好事。因為,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端的第五波疫情,至今三個半月,近乎窒息的防疫抗疫措施,市民已經難以忍受。



行政長官在例行記者會談到,觀察疫情呈下降趨勢的幾個客觀指標,是核酸檢測陽性個案下降、圍封檢測找出的隱形帶毒者人數下降、確診者傳染的指數下降等等。前幾波疫情時,當局致力於追蹤感染源頭、努力截斷傳播鏈,通常在發現確診者時,立即對其住處或工作處所進行圍封強檢,但往往找不到隱形帶毒者。後來,當局採用本地大學研究團隊「污水樣本含病毒推斷所在大廈有隱形帶毒者」的研究成果,委託大學在全港進行大規模的污水檢測,然後選定住宅大廈進行圍封強檢,通常每一次圍封找出的陽性個案,佔被檢人數的百分之十到十六。這便是香港精準找出隱形陽性者的原因。(二零二二年四月十六日)

Friday, April 08, 2022

知難而進

 



知難而進
(隨感)

今年是特區行政長官換屆,本屆任期到六月三十日止。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原本應該在三月提名、四月選舉,因為三月疫情達到高峰,不得不由立法會決定延後一個月。人們一直關心現任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會否爭取連任,近期的例行記者會每次都有人提這個問題。如今已經明朗化了︰四月三日提名期開始,四月四日林鄭表明不尋求連任、不參選下屆行政長官;四月六日,政務司長李家超請辭;四月八日,國務院免去李的政務司長職務;李將全力推動參加第六屆特區行政長官選舉的工程,邀請譚耀宗擔任選舉辦公室主任。


雖然行政長官選舉還不是「一人一票普選」,只是由一千五百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投票,一向被泛民主派及外國政客、媒體譏為「小圈子選舉」,但因為選的是特區首長,當然牽動民情、惹人注目。據媒體報導︰中聯辦官員約見選委會委員們;有委員透露︰中聯辦官員說李家超是這次行政長官選舉的唯一候選人。顯然一切都正在有秩序有步驟地進行︰先是林鄭表態不參選,然後是李請辭,接著是京官請選委支持李,再接下來就是下月的投票。不過,由中聯辦官員向選委們「拜票」,選委們還向媒體透露內情,那就給外國敵對分子和香港內部的反對派提供了攻擊的砲彈,讓他們有機會詛咒這是被操控的選舉。



大前年的「黑暴」、兩年多以來的「新冠疫情」,這幾年真的是香港甚為艱難的時刻。去年年底以來的第五波疫情仍然甚為嚴峻,雖然確診人數比三月初最高峰時,緩慢回落,但單日仍有二千幾,仍屬於甚高水平。同一時間,國內疫情也惡化,確診人數達到發生疫症以來從未見過的日增二萬的高峰,上海和吉林是重災區;一個月前香港向中央求救,中央表示「有求必應」,派人調物極盡關懷;但如今上海吉林疫情嚴重,其他省市也派人增援;香港一直做得甚好,卻在第五波完全崩潰,實在愧對北京。香港市民如今豈只是「抗疫疲勞」,簡直就是「忍無可忍」。許多人都覺得,再這樣限制各項活動,實在要瘋了,許多市民都迫不及待走出蝸居,到街上、商場、公園去呼吸一下自然空氣。


香港由四月一日起取消九國國家地區民用航班來港的「禁飛令」,意味着滯留外國的港人可以飛返香港,在外國讀書的學生可以返港渡假。但香港自己本身疫情未受控,未能免檢飛其他地區;也因為疫情未受控以及與內地的防控做法有差異,例如一直不用內地的「健康碼」,所以一直未能與內地免檢、免隔離通關。近日的例行記者會都有人問到,與內地通關和與外國通關有沒有先後次序。不過其實這個問題不由特區政府回答,因為通關是雙方的事,不由港府說了算。如果香港不用內地的健康碼,自己推出的港康碼又未能獲內地接受,那麼很難確定什麼時候才可以「免隔離通關」。


民間期望與內地免隔離通關日久,下一屆行政長官一上任就要回應這個熱切的民間訴求。眼下,盡快控制疫情、放寬社交限制、重振經濟、盡快開放關卡,這些都是亟需新一屆行政長官要面對、而且要急於解決的難題。這一刻,李家超決定參選行政長官,「知難而進」,實在是勇氣可嘉。但是解決難題不但要有勇氣,重要的還是要有辦法,且看李先生如何出手。(二零二二年四月九日)

Friday, April 01, 2022

承認差異

 


承認差異(隨感)

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上星期說做就做,因應本地出現九十幾宗確診,決定封城一星期、做三次全民檢測,星期日公布,星期一實施。五日後,一部分小區沒有發現陽性個案,可以解封;然後全市完成全民強檢,追蹤到一些無症狀感染者進行隔離,全市實現「動態清零」。這個星期,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因應近期發現多宗無症狀感染個案,三月二十八日星期一起也對浦東浦南進行分區封控、星期五即四月一日對浦西舊城封控,實施全民檢測。


同學美華在電話WhatsAp功能上痛罵港府「無能」︰人家深圳、上海千萬人口,雷厲風行,說做就做;香港就是停留在嘴上,「傳聞」強檢講了許久都做不到。我回覆一段文字給她︰「你又犯了簡單橫向比較的錯誤。香港與內地城市體制不同,港府早就承認本地社會組織能力較弱,不可以橫向比較。」美華不服氣,回我一句︰「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我回了一段文字給美華︰「中國內地城市有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還有共產黨、共青團組織,還有民兵;香港一向沒有這一類的社會組織,所以不能直接比較。」美華說︰中國內地每逢有天災,解放軍都會出動救災;我回應說︰解放軍駐港部隊不是由港府指揮的,只是國家主權的象徵。美華又說︰香港有幾個機動部隊,可以派他們參加抗疫各項工作。我回應她說︰政府已經由各紀律部隊抽調幾百人去做個案源頭追蹤;紀律部隊正如內地的警察而不是軍隊,軍隊有需要時出動救災;但警察有日常工作,不能視作軍人。



美華又說︰公務員還要在家辦公?那麼多公務員應該派到第一線。我立即回應她︰每日那麼多座屋邨、住宅大廈「圍封強檢」,那些工作人員從哪裏來?就是由各部門抽調的公務員;我認識的公務員朋友就是抽籤派到前線;真正「在家辦公」的公務員很少,如今許多日常服務都被迫暫停了。各個檢測中心做登記的工作人員,是失業的旅遊業從業員。其實抗疫至今兩年多,各方面都有許多新情況、新工作、新安排,人手從何來?就是從各政府部門抽調的。美華的看法也許有普遍性︰顯示許多市民不太了解政府的安排,總以為政府「躺平」、官員「抗疫不力」、公務員「懶懶閑」,因而產生許多怨氣。


香港不能與內地城市作比較,也很難與澳門或者新加坡作比較。二十幾年前,香港的民主派根本就瞧不起澳門,說澳門「全面赤化」、「沒有民主」、「黑白共治」、「全面投共」,所以一旦北京看好澳門,香港的民主派們就不服氣。香港的自稱爭取民主的人士也看不起新加坡,認為新加坡是典型的「一黨專政」、「沒有自由也沒有民主」。但事實上,澳門人和新加坡人都比香港過得好,澳門年年有錢派,新加坡不用愁居所。香港搞政治搞了那麼多年,有什麼成果?



本來香港有極好的條件,一直保持國際金融中心、航運樞紐、貿易中心地位,又有內地的強力支持,發揮「一國兩制」特色,本應可以做得更好。很可惜,有些人總是要與中國內地城市比較,以為「一國一制」更好;又有些人總是想挑戰北京,還要鼓吹擺脫中國。這兩種傾向都無法發揮香港的優勢,不斷的爭拗內耗,到如今才明白「自己攞嚟衰」,已經太遲。(二零二二年四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