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減廢(亂彈琴)
前幾天,我在住處附近的大型超級市場買了日常用品,用自己帶的環保購物袋盛着離開。剛出了超市大門,行人路邊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迎上前來,攔住我,說是要做個街頭訪問式的「問卷調查。我看見他們的非謀利團體胸章標誌,相信他們不是騙子,便停下腳步,接受他們的「問話」。
年輕人問︰「叔叔,看來你很注重環保喎,你每次去超市購物都是自備購物袋嗎?」我答︰「是的。」年輕人問︰「家居垃圾有沒有分類呀?」我答︰「沒有。」年輕人覺得奇怪,停了幾秒,問︰「為什麼?」我答︰「因為我唔使做分類。」年輕人問︰「點解呢?」我答︰「因為我從來不買塑膠樽裝或金屬罐裝飲品,包括水或有味飲品。我自己一直都自備水樽。」年輕人問︰「可樂總會買一兩罐吧?」我答︰「早就聽說飲可樂無益,我起碼二十年沒有買過罐裝或樽裝可口可樂。」年輕人說︰「家中的廢紙也可以分類回收,你連報紙都沒有嗎?」我說︰「是的。我不買報紙和雜誌,十年前去九龍公園早運之後,回家時會取一兩份免費小報,後來連免費報紙也不要了,只看電視新聞。」年輕人也許覺得不可思議︰這位阿叔實在是怪人,太異乎常人了。
年輕人再問︰「你家連廚餘都沒有嗎?」我答︰「是的。我如今是『孤家寡人』,自己不煮飯,午餐買外賣,晚餐在女兒家吃,所以沒有廚餘。」年輕人又問︰「午餐為什麼不在茶餐廳或快餐店吃,而要買外賣呢?外賣要用飯盒,即使是非塑膠、可降解物質,也還是要丟棄用完的飯盒,不夠環保呀?」我答︰「自從去年四月下旬政府要求『走塑』,不准再用發泡膠或不可降解物質外賣飯盒,我就自帶容器去外賣點買外賣,吃完自己洗乾淨,不用一次性外賣飯盒。我這樣做,就是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盡量做到『源頭減廢』,可以不買的不買,可以不用的不用,減少不必要的金錢浪費,也減少要丟棄的垃圾。雖然政府暫時擱置垃圾徵費計劃,但日常的減廢仍然要繼續推行。」
年輕人告訴我,他本職是鋼琴教師,在這個環保團體做義工。他要做問卷記錄,問我姓氏、年齡、職業,我說︰「我已經退休,因為沒有退休金,所以只能說是離開職場,至今十幾年了。」年輕人說︰「看不出喎,你看上去大約六十幾歲。阿叔你keep得好好,沒有老態,一直有堅持做運動吧?」我說︰「是的。早看過一些手機資訊說,金錢、權力、地位、名氣都是過眼雲煙,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有健康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所以自己要管好自己的健康,不用花錢、只須花時間和心機就是堅持做運動。」
我老牛用自己的行動實行「源頭減廢」,是希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希望形成風氣。去年起實施的「走塑」政策,關注的是日用的小型塑膠用品;整個社會而言,尚有許多廢棄物品等待人們去研究如何回收或者循環再用。例如舊車胎就是一個難題。有的地方用舊車胎製成兒童遊樂場大玩具,有的地方用舊車胎研磨成粉末製地磚用來鋪路,等等,但都難以消耗每日換出來的舊車胎。另一個以往不受注意的可回收再用的物品是玻璃瓶。十四年前即二零一一年,我老牛曾投書某大報評論版,提及「源頭減廢應包括玻璃回收」。
該文大意是︰「香港部分地方、屋邨、大學、醫院範圍內的行人路,所使用的地磚是香港研製的「環保再造磚」,這些地磚是廢棄玻璃循環再造的產品,成本比水泥磚、煤渣磚還要低廉,價錢甚有競爭力,而且在本地生產節省運輸成本費用,是值得大力推廣的環保工程。香港理工大學早在二零零二年就開始研製「環保再造磚」。二零零八年,第三代環保再造磚在中國國際發明展覽會上奪得金獎和特別獎。環保再造磚在二零零五年已設立生產線,生產的環保再造磚主要供應房屋署、水務署和多間大學。
「香港政府環保署二零零四年起,在港島十三個屋苑進行家居固體廢物源頭分類計劃試點,鼓勵居民把廢紙、汽水啤酒鋁罐和飲用水膠瓶等三大類廢物分別投放在不同顏色的收集設施。現時除了大家熟悉的「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三大類以外,可回收物料類別已擴展到其他金屬及塑膠類製品。可惜,玻璃瓶卻至今未列入廢物源頭分類計劃之內。而市面每日產生廢棄玻璃瓶最多、最集中的食店、飲品店、酒吧也未有切實可行的回收措施。
「本港垃圾堆填區日趨飽和,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是︰一邊是大量固體廢物運到堆填區、令我們有限的環境不勝負荷;而另一邊則是,成功回收用以循環再造的物料只佔被棄置固體物料的百分之二至三,大量的可以循環再造的物料被當作廢物,與爛菜、廚餘、污物混在一起送到堆填區,造成環境空間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浪費。我建議,不妨在藍色、啡色、黃色回收筒旁邊,加一個綠色的『玻璃回收筒』,讓玻璃瓶回收納入正途,市面廢物源頭分類也做到常規化。此舉不但減少堆填區的壓力,同時增加循環再造材料的來源,可謂一舉兩得。」
此文刊出之後,政府有關部門果然「從善如流」,開始向酒吧回收酒瓶,並在各區各屋邨屋苑放置的「三色回收桶」外,再加一個綠色的「玻璃回收桶」,確實是好的開始。(二零二五年十月二十八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