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8, 2025

收費調整


收費調整
(時評)

特區政府檢討公立醫院收費,相關收費改革方案三月二十五日公布,其中最受關注的急症室收費方面,診症費用將由現時每人每次一百八十港元(下同)增加至四百元,但由護士分流站分流的第一、二類病人,即危殆及危急病人可獲豁免收費。急症病床住院收費每日三百元 ;療養、復康及精神科病床,每日收費為二百元。專科門診及家庭醫學門診亦會設標準藥費,每項藥物分別收費二十元及五元,每次最多取藥份量為四星期。門診服務的收費方面,普通科門診每次收一百五十元,專科門診每次診症收費二百五十元。病理檢驗、放射造影等項目將會逐項收費,基礎免費,進階收費由五十元至五百元不等。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現時公營醫療系統面對四大困境,包括基層和專科的系統失衡,「多輕症塞急症」的資助錯配,服務浪費包括部分造影服務毋須付費,輪候時間長造成求過於供等。他表示,檢討醫療收費做法一直存在,不過上一次收費調整已經是八年前的二零一七年,這次實在是有需要。盧寵茂說,收費改革方案有五大原則,包括政府對市民健康的承擔不變、不減;能者、輕症者應該共付,擴展及提升共付機制及比率;加強對貧、急、重、危疾病人的保障,減少浪費;改革後維持高度資助,整體公營資助率目標維持在九成;及令市民明白、接受改革過程,改革會循序漸進,目標五年內達致目標。


盧寵茂說,考慮到市民負擔能力,公立醫院收費改革將分階段推行,最新公布的調整將於二零二六年推行,其後每兩年按既有機制檢討收費水平。盧寵茂表示,今次並非跟隨通脹調整公營醫療收費,而是改革,原因是以往的收費制度不可持續,存在一定弱點,令公營醫療服務不能更精準資助;急症室收費不應與普通門診直接比較,市民亦不應將急症室當成普通科門診。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預料,急症室加費後,第四、五類非危急病人一定會減少,讓急症服務更有能力照顧必須的病人。高拔陞強調,急症室與私家醫生診治傷風咳是兩回事,政府醫院急症室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全日二十四小時開放,應照顧嚴重事故如大型車禍的危重病人,不能與私家診所比較,而相同的危重病人如到私家醫院治療,確實收費將遠超公立醫院急症室。


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公布後,自然引起許多爭議,特別是急症室求診分類收費,危重緊急者免費、非緊急者收費加至四百元,求診病人的個人感覺與負責分流的護士對是否緊急的看法不同,必然會有許多爭拗。有人認為被界定為「貧」者免收費,將造成更多人申請綜援;有人認為檢查項目分項收費,增加普通市民負擔;有人認為公立醫院收費增加,必會刺激私家醫院提高收費,連分布各區街道的私家診所、家庭醫生也會隨之加價;也有人認為公營醫療收費改革的背後,是向私人執業醫生傾斜。


我老牛自從十幾年前確診患有高血壓後,一直在公立診所覆診及取藥,親自見證了公營診所由排隊掛號到電話預約、到後來每次覆診之後預約下次覆診期的改革過程,真是越來越方便和考慮周到,令老牛這個「長期病患者」免除了許多麻煩。我不時向在廣州的老同學「炫耀」香港的公營醫療制度,我說,每次覆診收費五十元,包了三個月的四種藥,如果這些藥丸逐粒購買,至少要花上千元,所以香港不會有內地老同學那種「不敢病」、「病不起」的情形。這便是香港醫療制度優勝之處,也是香港成為全球長壽之冠的重要原因。


我老牛也也享用過幾次公立醫院的急症室服務,特別是二零二二年十月確診心臟血管收窄之後,先後三次因為感到氣促胸悶而入急症室,收費一百八十元包了心電圖、照肺和驗血等三項基本檢查診斷項目,親身感受到急症室前線醫護人員的沉重壓力,也看到不時有血流披面的傷者、或者垂危長者由救護車送來搶救,醫護人員忙作一團,分身乏術、應接不暇;而不少並非緊急求診者仍願意在大堂等候四至八小時。所以老牛明白,政府這次來一個大改革,實在不得已而為之,因為這種令急症室前線醫護人員難以應付的狀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老牛也明白,許多人白天要上班;打電話預約政府診所也極難打得入、打得通、預約得到;而市面上提供夜診服務的診所甚少,所以晚上到急症室求診。這便是官員稱市民「把急症室當作普通科門診」之說的由來。但其實近年公私營醫療機構,包括私人執業的家庭醫生,許多都加開夜診以方便白天上班的市民。但是收費差異仍然是市民選擇時考慮的重要因素。我在急症室等候見醫生時,聽到旁邊一位候診病人對朋友說︰「私家醫生每次收三百,私家醫院收四百,急症室收一百八十,仲做埋照肺、驗血幾樣檢查,咁抵,梗係來睇急症啦。」如今政府為了理順公營醫療的供需關係,不得不由收費改革着手。老牛作為多年來一直接受政府醫療服務的「長期病患者」,也理解政府的難處和苦衷;加上如今政府陷入財赤、恐怕幾年都難以實現收支平衡,沒有更多資源投放到公營醫療,病人也只好多付一點吧。(二零二五年三月二十九日)

Saturday, March 22, 2025

運河風波


運河風波
(隨感)

特朗普再次上台任美國總統之初,就揚言要收回巴拿馬運河、吞併加拿大、奪取格陵蘭。特朗普指責巴拿馬對通過運河的美國船隻收費過高,指責運河港口由中國人公司控制、不利美國國家安全利益,指責巴拿馬不念美國開鑿運河的舊恩;聲稱要維護美國船隻的航權、維護國家安全,要收回巴拿馬運河。雖然巴拿馬政府堅稱,並無外國經營者者控制運河,對所有通過運河的船隻收費一視同仁、並無多收美國船隻通航費;但懾於壓力,巴拿馬宣布不與北京的「一帶一路」續約。三月初,在馬拿馬運河經營兩個港口的香港某大上市集團公司,宣布出售全球幾十個港口包括巴拿馬運河兩個港口的股權給美資牽頭的財團,引起各界關注,更引起來媒體和「網民」一片指責、謾罵和警告之聲;特區政府和北京部委也要調查是否合規。


香港巨富李大財主旗下的經營港口航運業務的集團公司,三月四日宣布,以二百二十八億美元向美國投資財團,出售該公司在全球二十三個國家的四十三個港口,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該港口經營集團聲稱是純商業決定,與國際政治無關。有財經分析員認為,李大財主是生意人,對政治也特別敏感,他深諳政治影響經濟,他知道巴拿馬運河對美軍的重要性,也知道特朗普要對抗中共,他不願意成為地緣政治的磨心、也知道與特朗普對着幹沒有好處,所以才一次性大手筆將旗下港口業務出售。據分析,這家港口經營集團透過這次出售全球多國港口業務,獲得一百九十億美元的現金流,可謂獲利豐厚。



香港某百年老牌「大」報近日發表評論,狠批李大財主出售巴拿馬港口是「沒腰骨的跪低」、「背叛和出賣中國人」;三月十四日,李大財主旗下上市公司的股價出現大幅下跌;三月十五日,該報又發表評論文章,稱「偉大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警告李大財主旗下公司,「若選擇與美國政客共舞、倒行逆施,最終將背上歷史罵名」云云。北京主管港澳事務的部門先後轉載該報的兩篇論文章,顯然認同該報的評論並要擴大影響。有外媒透露,這家港口集團公司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之舉,令北京高層甚為不滿,據傳本來北京打算以巴拿馬運河港口作為與特朗普討價還價的籌碼,但該集團宣布出售計劃之前北京毫不知情,被殺個措手不及。北京某官報前總編輯、曾經來港現場見證「一九黑暴」的胡先生也撰文,狠批這家港資公司的決策不考慮國家利益。


特朗普再次上台後立即對巴拿馬運河發難。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一月下旬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美國記者關於「特朗普警告稱中方可能會控制運河,他將收回該運河,中方對此有何評論」的提問時表示︰「我們認同巴拿馬總統穆利諾所說,巴拿馬的主權和獨立不容商討,運河不受任何大國直接或間接控制。」毛寧強調︰「中方沒有參與運河的管理運營,從不插手運河事務,一貫尊重巴拿馬對運河的主權,承認運河為永久中立的國際通行水道。」


顯然,北京外交部的答案,是盡量低調、淡化政治色彩,表明「中方不參與運河管理運營、從不插手運河事務」,就是回應美方對中方操控港資公司謀取利益的質疑,也清楚表明「中國人的公司不是由中國政府控制」的意思。李大財主旗下公司一次過出售四十三個港口,其中包括兩國巴拿馬運河港口,就是要淡化外界的政治猜測,突顯「純屬商業決定」的意味。但是,香港百年老牌「大」報的評論,卻從「國家民族大義」的角度批評李大財主,指責李大財主「背叛和出賣中國人」,這種說法正正是坐實了老美對「中國政府操控香港中國人公司」、「香港中國人公司為中國政府做事」的猜測,等於將把柄交到老美手上。這種極左思維的評論,不僅破壞了中方的外交努力,也無助於改善中國的經濟狀況。動輒以「國家民族大義」來要求生意人、以「背叛和出賣中國人」來指責華商,也令其他愛國商人顧慮重重、甚至無所適從。


近日,連特區政府官員以及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教授,也公開對李大財主旗下公司賣出巴拿馬運河港口的大交易「表示關切」,促請有關公司「三思」。他們似乎都不理解北京外交部刻意淡化中方對巴拿馬運河的影響、刻意避免過度政治化的意圖。人們知道,北京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二年,只宣揚「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和紅利」,只提「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共享發展成果」,而從來沒有提及「一帶一路倡議」是用以突破美國的圍堵、拉攏各國抗衡美國霸權。如今劉教授公開宣稱出售巴拿馬運河以及各地港口之舉「影響中方一帶一路的布局」,正正是向老美證實北京要控制運河、拉攏各國與老美抗衡,這樣的「批鬥」恐怕反而是幫了老美,而陷北京於不義。



八十年代以來,李大財主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做了許多貢獻。李大財主在家鄉潮州捐建了醫院、學校、成條街的住宅和商鋪;李大財主旗下的「基金會」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做許多慈善事業,最近更捐了兩部最新的治療癌症儀器給香港兩家醫院,可見李大財主是愛國、愛港、愛鄉的商人。老牛相信李大財主旗下經營港口業務的集團出售港口業務,純屬商業決定。李大財主多年前已經說過,知道自己「樹大招風」,所以在股東大會和公司公布業績記者會上甚少開腔,以免外界太多猜測和過度解讀。這次出售港口的大動作,儘管不作解釋,也招來一片罵聲,看來正是「樹大招風」的效應。(二零二五年三月二十二日)

 

Saturday, March 15, 2025

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
(隨感)

十二年前,牛太因患癌症醫治無效去世。老牛在醫院等候辦理死亡證等手續時,無意中看到辦公室有一份「歡迎取閱」的小冊子,是一本提示死者親友如何面對失去親人之痛的心理輔導資料。這個小冊子是由醫院的專業人士和多家大學的心理輔導專家撰寫,而不是宗教人士撰寫,完全是心理調節常識而沒有宗教意味。小冊子裏面談了許多具體的應對和處理方法,我從中得到許多啟示,嘗試按小冊子的指引去處理牛太的遺物,以及用小冊子提議的方法例如寫下自己的感受等,讓自己逐步走出失去親人的陰影,重新振作、重過正常生活。這個小冊子的內容我影了下來,傳給幾個有類似情況的朋友;也曾將小冊子的內容灌輸給喪夫後自我封閉半年的老同學,並加了一些安慰和鼓勵說話。這些內容確實對有同樣遭遇的同齡人、同學、農友有幫助。


送牛太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我冷靜處理完牛太的後事和遺物,就重新建立一個人的生活規律,繼續每天做運動、寫博客、畫時事漫畫,清理家中雜物、打掃衛生,重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在公園跟住我打太極多年的「拳友」約我飲茶、牛太的舊同事約我飲茶、老同學老校友約飲茶,我都會出席。我對他們說︰「牛太去世後,我也曾一度感到天塌下來、生無可戀,對身邊事物和活動都失去興趣。但讀了醫院的心理輔導小冊子之後,學識自我開解、調節自己,並按小冊子推介的方法去做,逐步放下心裏的悲痛;你們約我飲茶傾計,多多開導,讓我走出了失去親人的陰影,所以,你們都是我的心理醫生。」


十幾年前,學生時代已經認識的校友、下鄉時同一個農場的農友廉姐喪夫,情緒低落。廉姐先夫亨哥是領袖型學長,老牛一向對他十分敬重,因而視廉姐為嫂。二零一二年夏天,廉姐來港探望患癌的牛太,茶敘時向牛太談及喪夫後頓失所依極度徬徨,又因家事與妹瓔姐鬧翻。言談中牛太感覺到她嚴重抑鬱,甚為擔心。牛太對廉姐說︰「到了這個年紀,父母都離世了,如今在世上就只有兩姐妹是最親的人,有什麼不愉快事都放開吧,過去了就過去了,不要再計較誰對誰錯,兩姐妹牽手走餘下的路就好。」茶敘之後,太牛打電話給好友,請他們多多開導廉姐,幫她走出喪夫陰影、期望她與妹重歸於好。


牛太與廉姐相識多年,份屬「好姊妹」。牛太去世後,老牛明白牛太的遺願之一是幫助廉姐擺脫抑鬱、與妹修好,於是充當心理醫生的角色,多次趁廉姐來港探望大伯時約她飲茶,聽她「吐苦水」(廉姐自己也說,很開心有人肯聽她「倒垃圾」),順便給她講解如何面對困難,以及向同樣面對喪偶之痛的好友學習,解開心結、重新振作。我給廉姐講一大堆諸如「人死不能復生」、「溺於悲痛於事無補」、「別人幫不到,要靠自己走出陰影」之類的說話,以及我自己如何從醫院的小冊子得到啟發的個人經驗,給廉姐講解。


廉姐說︰「你是男人,較易走出喪偶陰影。」我說︰「同齡人之中已有幾個農友、校友離世,阿保、阿賢也是女人,也同你一樣喪夫,但她們都寄情學詩學畫或者帶孫做家務,努力重新振作、走出了喪偶陰影;你也一樣可以做得到。」廉姐說︰「她們叻,我唔叻;人家做得到,我做不到。」廉姐掛在嘴邊的話是「想快點死」,總是打聽何處可以合法「安樂死」。我說︰「歐洲某國允許合法『安樂死』,但費用昂貴,你想死也付不起錢。你就死了這條心吧。」


她覺得自己好「冇用」、「成個廢人一樣」。她說︰「亨哥在世時,一切事都倚賴他,自己完全是『扯衫尾』(意指跟在後面走)」。我說︰「你幸運,跟住一個領袖型人物,有得『扯衫尾』,自己完全不用操心,做了幾十年少奶奶。牛太跟住我捱一世,沒有機會『扯衫尾』、沒有享過福。你如今有房子、有錢、有股票、有女兒安排生活,不愁食穿用,不愁娛樂,日子過得愉快,為什麼老是想着死?」她說覺得活着沒有意思,早早去陪亨哥就完滿了。我說︰「你的亨哥泉下有知,也想你好好生活,不想見到你消沉、成天愁雲慘霧。為了讓亨亨哥走得放心,你也應該愉快過好每一天,讓亨哥知道你有獨立能力。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有今生無來世,為什麼不好好珍惜?你身邊的農友、同學、校友都關心你,不想你消沉下去,你自己也要振作。譬如你掉到水裏,旁人伸出援手想救你,你自己也要掙扎;如果你自己放軟手腳、那就誰也救不了。」


十二年前牛太離世前幾個月那次與廉姐飲茶時,聽得出廉姐嚴重抑鬱;我約廉姐飲茶聽她吐苦水,也覺得牛太的觀察是對的,曾提議帶她去見專業人士,請心理治療師幫助解開心中鬱結,誰知話未說完,就被廉姐臭罵一頓,只好作罷。我知道她有許多煩惱壓在心中,旁人無法完全明白,所以我只能盡量找一些大家都明白的話,以及拿身邊的有同類狀況的同學、農友和我自己,如何每日安排活動、重新振作、走出陰影的現實例子來開解她。除了幾次飲茶聽她「吐苦水」,我還寫了幾封長信,試圖逐一解開她的心中的難題。


農友之中有幾個老姐妹與廉姐談得來,特別是自己也是寡婦的賢姐,常常帶好友一起去陪廉姐飲茶、陪她去作短途旅行。賢姐送先夫走完生命最後一程之後,參加老人大學的書法班、詩詞班、電腦班,充實自己,努力不讓自己停留在陰影中,所以賢姐就是一個示範和榜樣。廉姐的親妹瓔姐不計較多年前因為家事被親姐誤會而鬧翻的舊事,主動去廉姐家陪她、約她去飲茶。隨着時間推移,過了六七年,廉姐終於慢慢解開心結、重現笑容,與瓔姐親姐妹也重歸於好。我覺得,廉姐身邊的好友,個個都是心理醫生。


另一位農友勳姐也是寡婦,當高校教師的丈夫去世幾年,她也是在好姐妹的陪伴下慢慢走出喪偶陰影的。勳姐先夫與廉姐先夫都是農場機關幹部,她們在農場時已是好友。談到廉姐的心路歷程,勳姐說︰「再恩愛的夫妻,都會有其中一方先走一步的一日;不論男人女人,誰都會失去伴侶的經歷,誰都會經歷調整心理、走出陰影的階段;不管是否『堅強』或者『灑脫』,都會有一段或長或短的痛苦期。旁人的幫助當然很重要,但最後、最重要的還是靠自己領悟、自己調節、自己看開、自己安排生活、自己走出新路,這就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最佳註腳。」我完全同意勳姐的看法。看到廉姐的變化,我覺得已經達成了牛太的遺願,算是功德完滿了。(二零二五年三月十五日)

Saturday, March 08, 2025

不歡而散


不歡而散
(亂彈琴)

二月二十八日美國華盛頓時間上午,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到訪白宮,與美國總統特朗普(一譯「川普」)會談。本來預先設定的主要議題是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簽署關於美國開採烏克蘭礦產、烏克蘭以此換取美國的軍事援助的協議。但談到俄烏戰事現況、如何停火、俄羅斯領導人普京(一譯「普亭」或「普欽」)是否可信時,兩國領導人爆發激烈語言衝突。美國副總統萬斯指澤連斯基不尊重白宮、對特朗普的外交努力不懂感恩;特朗普直指澤連斯基處境不利,手上已經沒有「牌」,還要拿幾百萬人民的生命、冒着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風險作賭注;澤連斯基指美國領導人不明白烏克蘭人國家被侵略的感受,他否認不想和平,只想得到公平正義的和平和國家安全保障。會談不歡而散,澤連斯基午飯也沒有吃就匆匆離開,特朗普期望簽署的烏克蘭礦產協議自然也就泡湯。



當時多個國際傳媒機構記者在場,攝影機、攝錄機、收音麥克風全都在運作中,這五十分鐘的言語交鋒成了現場直播電視節目,全世界都在第一時間看到爭吵一幕。澤連斯基離開華盛頓立即飛往倫敦,尋求英國支持,得到期望中的正面反應,倫敦表示給予坦克等武器支持。但在白宮爭吵這震撼性一幕,引起世界各國不同反應和解讀。俄羅斯當然認為這是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政治上和外交上的失敗,證明他是拖延戰事、不想和平的人。歐洲幾個大國均表明繼續以金錢和武器支持烏克蘭,但擔心拜登任內一向主力給予軍援的美國,如果特朗普宣布停止對烏軍援,則烏克蘭處於劣勢;但北約不願意直接參與戰事以避免與俄羅斯正面衝突。看來,這個突然出現的白宮吵架事件,對如何結束俄烏衝突至關重要,美國總統特朗普如何走下一步棋值得關注。


特朗普剛開始的第二個任期,主調是推翻拜登任內的一切,以證明四年前他是被舞弊而落選的、證明他才是真正的世界領袖、證明只有他才有能力解決世界的所有問題。不過上任一個多月來的事實證明,特朗普實在是自視過高,事情並非他想像的那麼簡單,決不是他出一句聲就辦妥。去年大選工程如火如荼之際,特朗普曾誇下海口說︰「如果我當選,二十四小時之內可以結束俄烏戰事」;當選之後,改口說是「幾個星期之內可以解決」;如今他與俄國商談取得共識之後才約見澤連斯基,主要目的是要求烏克蘭以礦產資源來償還美國的軍事援助資金。但意想不到的是會談出現變數,礦產協議也沒有簽成。



特朗普以商人「唯利是圖」的心態從政,每項政策或總統行政命令,背後都是一個字「錢」。剛上台的頭幾日,就聲稱要「收回」巴拿馬運河、取得格陵蘭島及脅逼加拿大成為美國第五十一個州;隨後向鄰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入口商品徵收重稅,又對中國貨品加稅。另一手是向聯邦僱員開刀,實施大裁員,包括以補八個月糧的「肥雞餐」引誘聯邦僱員離職。特朗普的「頭馬」、並非政府官員但主管「政府效率部」的富商馬斯克,在出席特朗普內閣首次會議時直言︰若不立即採取緊急及大規模的裁員行動,聯邦政府將要破產。所以美國不願再在烏克蘭花錢,立即停止軍援,就是意料中事。



澤連斯基會晤英相施紀賢之後,已經「脫歐」的英國這次與歐洲多國聯手,搞了一個安全首腦會議,連不是歐洲國家的加拿大也參加,以示西方國家團結一致,支持烏克蘭對抗俄國入侵。這些西方國家不理會俄國的安全關切、不理會北約食言在先、不斷東擴、令俄國安全受到威脅,不理會俄國為何要以特別軍事行動對付烏克蘭,總之認定︰俄國入侵烏克蘭就是侵略者。於是這次安全峰會的「共識」是俄烏戰事未停火之時繼續支持烏克蘭戰鬥;停火之後合力支持烏克蘭重建。但這些「共識」對如何達致停火和平並沒有「共識」,顯然是把這個「空白」留給美國這個「大佬」來填補。即是說,既然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有能力、有辦法在短期之內實現和平,就由特朗普來解決這個難題、爭立頭功吧。至於如何讓俄烏戰事短期內停火,其實最終還是要看美國與俄國、美國與烏克蘭之間如何作交易。(二零二五年三月八日)

 

Saturday, March 01, 2025

開源節流


開源節流
(亂彈琴)

二月二十六日星期三,財爺在立法會宣讀本屆政府第三份財政預算案。雖然最後核算本年度財赤八百多億,少於之前估算的一千億,但也是一個不少的數目;加上連續幾年都是大額赤字,社會輿論自然質疑特區政府沒有按基本法所指明的「量入為出」原則辦事;更質疑財爺是否有能力擔當這個責任重大的理財角色;亦有人擔心若政府再有幾年赤字,現有的財政儲備將會「乾塘」,難道將來要發債度日?不過我老牛從不懷疑波叔的能力和理財思路,只是慨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幾年疫情花了許多錢,疫後復常情況未如理想,加上外圍「地緣政治」等因素,本地經濟重振乏力,任你有通天能力也難有作為。



誰都會說解決經濟困難無非是開源和節流。開源方面,財爺明確表示,政府不能像以往那樣過於倚賴賣地收入、靠地價來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政府應該開拓更多恆常性的可靠收入來源,例如增加利得稅、薪俸稅等稅收。所以財爺請馬會研究放寬賭波的可行性,以增加馬會作為合法博彩機構的稅收來源。政府也建議增收機場離境稅七成,實際數額是由一百二十元增加至二百元,區區幾十元,實在是微不足道。有人建議可以開徵陸路離境稅,以增加市民「留港消費」的誘因;不過財爺認為,每日各陸路口岸兩地人員往來頻繁,有許多是公幹和跨境上學,還是以對市民影響最小的加稅做法較為合理和穩妥。



至於節流,任何時候都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往年政府「派糖」時當然皆大歡喜,一旦沒有糖派,或者某些福利「縮水」,立即民怨沸騰。財爺宣布政府官員、公務員以及各級議員都「凍薪」,以示帶頭與市民共渡時艱,並考慮「減員」、減少薪酬支出,及利用利技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呼籲各個員工薪酬與公務員看齊的機構,自行決定是否仿傚政府凍薪。但立即有某自我標榜為「民主派」的議員指責︰有關民生的津貼減,但公務員、官員和議員的薪酬只凍不減,很難讓市民認同政府是與市民共同承擔;他認為高級公務員應該減薪五點五個百分點,這是過去兩年他們加薪的幅度。老牛認為,這位議員如果真有勇氣及真為市民發聲,應該宣布自己帶頭減薪一半,至任期結束,做一個好榜樣,這就更有說服力和號召力。




財爺早就預告政府各部門都要制訂節流方案,特別是教育、社福等界別都要設法節省資源。但有高校領導人就表明不會裁減教師削減人手;政府撤銷二零一九年起給學生的不設家庭財政審查的每人二千五百元津貼,也引起學生家長、教師和議員不滿,認為財政預算案公布之前沒有諮詢、對學童個人發展不利。但教育局解釋,設立這個津貼之時,政府考慮當時的社會狀況、實際需要以及政府的財政負擔可以應付,但今天政府面對嚴重財赤,無何避免要削減一些津貼和資助。有議員認為,政府為減少「殺校」、保住教師職位的教育經費應該適量削減,而不要取消給予學生的資助云云。



被老牛稱為「兩蚊德政」的長者兩元乘車優惠,在財赤之下也要作適當調整,當然也引起爭議。政府建議車費十元以下的仍是兩元優惠,十元以上的改為「兩成」優惠,而且每月使用次數限制在二百四十次。我老牛早就認為,「兩蚊德政」推出時,購買長者八達通不看身分證,這是造成後來被濫用的最早根源;將享受兩蚊優惠的年齡下調至六十,基數大增,這正是造成政府不勝負荷的原因。政府後來逐步推行實名登記「樂悠卡」,其實就是要堵塞濫用長者優惠的漏洞。如今若要取消這項德政,當然民意反彈,所以只好稍作調整,作為節流措施的一部分,以期節省部分開支。我老牛從來不會「長途短搭」,也不去享受超過十元的船費優惠,所以不受新制影響。且看政府今年的「開源節流」措施能否為減少財赤、推動經濟發展發揮作用吧。(二零二五年三月一日)

Friday, February 21, 2025

長貧難顧



長貧難顧
(亂彈琴)

老牛早說過本屆特區政府「很好彩」。二零二二年七月一日上任之時,最艱難的時期,如二零一九年被某些人美化為「反修例事件」的「黑暴」已經過去;由二零二零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也進入穩定期、不久之後就全面解封;二零二三年二月過關不再強制隔離,經濟活動和旅遊開始恢復,特區政府也可以放開手腳做事了。政府為住屋問題想了許多辦法,近日李長官更宣布,任內可將公屋輪候年期縮短至四年半,這對於正在等候編配公屋的市民真是大喜訊。


在扶貧方面,本屆政府創設了「共創明Teen」這個「師友配對」計劃,讓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可以參加更多社會活動和課外活動,擴闊視野、增強自信、進而學習規劃人生。在關照低收入家庭「上樓」方面,不但加快興建公屋、大力打擊濫用公屋、收回大批被佔用的公屋單位;並且構思了「簡約公屋」,以更短的建造期完成,讓輪候公屋的家庭盡快改善居住條件;更構思了「社區客廳」,惠及各舊區的「劏房戶」,讓他們有較多的活動空間。


這些都是過去五十年、回歸之後成立特區政府二十幾年未曾見過的好事,老牛這一輩人茶餘飯後閒談時都覺得,現屆政府為低收入市民着想的各項措施好得很。但是,社會上一些人仍然以各種理由要求政府更多照顧。之前有人以「居於狹窄環境的兒童多出現脊柱側彎」的研究報告結論為理由,希望政府優先安排有學童的「劏房戶」入住公屋;近日又有所謂「爭取居住權益」的團體,要求政府先安置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市民,再推動「取締劏房」措施,而且要求政府「原區安置方便返工」。



正當政府因為千億財赤財急如熱鍋上的螞蟻之際,社會各界及專業人士都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政府加大力度開源節流、特別是削減開支。一些專業人士「睇死」政府幾年內不可能做到收支平衡。捉襟見肘的財爺近日正在為今年的財政報告作公眾諮詢,於是,一些什麼「組織協會」的社工又趁機「為貧苦大眾發聲」,呼籲政府繼續資助貧困家庭的兒童,讓貧困家庭兒童可以買兒童讀物、學習用品及參加活動。老牛只能嘆一句「長貧難顧」。這句話是老香港的口頭禪,老牛是從母親口中聽來的。此話本來是告誡人們不要輕易借錢給別人,背後也蘊含「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每個人都要自己努力」的意思。


老牛父親四十年代末來港謀生,母親帶着年紀尚幼的我們幾姐弟留在廣州,正如名曲「一水隔天涯」描述的場景。八十年代初母親獲准來港與父親團聚,年近七十的母親為增加收入,當了幾十年教師的她也放下身段,到附近酒樓賣點心。父親去世後,我獲准來港定居,一切都從頭開始。我找到工作之後,工餘時間學習和認識這個陌生的社會,並尋找適合自己的「兼職」,開始嘗試畫漫畫給報章投稿。畫漫畫成了我的全職工作以外的「兼職」。


八十年代初看過一部港產片「巴士奇遇結良緣」,電影中的男主角阿義和女主角阿珍,在正職之外忙於「炒更」(做兼職),便是那個時代工薪階層的真實寫照。據我所知,為了掙到更多收入,那個時代許多人都在正職之外做「兼職」。我所在公司有位女同事,要供樓、孩子要學琴和補習,花費甚多,正職薪金微薄,下班後就到超級市場兼職做收銀員;她的丈夫工餘時間也接業務回家做,替人記帳、入數、做數表,兩夫婦日做夜做,艱苦經營小家庭。公司的辦公室助理晚上做住宅大廈清潔,增加收入、幫補家計。那個年代的工薪階層人人都很辛苦,但人人都肯捱、肯搏、肯做,很少人願意透過媒體向外界訴苦或者向政府求助。我也留意到,許多長者寧願撿紙皮、拾汽水罐而不申請綜緩,這一代人抱着一個宗旨是以「自食其力」為榮,視受政府救濟為耻。



上一代人都明白,如果在家鄉比在香港好,嫌香港生活艱難、居住環境狹窄、工作辛苦就不要來港,留在家鄉「嘆世界」好了;既然決定來港定居,便要認識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融入社會、接受現實,扎扎實實努力工作賺取報酬,努力積攢儲蓄,逐步改善生活。夢想「一朝發達」、沉迷賭博固然不行,放軟手腳等運到、四處抱怨訴苦也不行。但是今天的「新人類」則是完全失去了老一代人的努力奮鬥、自力更生精神,以「爭取權益」為目標,以取得福利為傲。不同時代的人心理素質和思維模式不同,我對這些不斷向社會訴苦的人的想法和做法實在不敢苟同。


當然,香港是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合法追求收入是天經地義的。但是,不論內地的「中國式社會主義」社會,還是香港的「成熟資本主義」社會,都鼓勵「多勞多得」,勞動者都要付出適當的勞動以換取合理的報酬。許多國家的所謂「高福利」都是以「高稅收」為前提的;不納稅或少納稅就想享受社會福利是不可能的事。政府的公帑是納稅人交給政府的錢,天上不會掉個大餡餅下來。但香港一些「社工」以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去鼓動人們爭取權益,總是期望政府以公帑給予資助,其實是鑽社會福利制度的空子、破壞「多勞多得」、「用者自付」的原則,製造新形式的不公平。(二零二五年二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