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隨感)
前天傍晚,接到一個聲稱是「民意研究機構」的「問卷調查」電話,議題是「你是否同意在將來的北部都會區劃出部分土地興建公屋」。問卷包括許多細分的問題,設幾個答案,「非常支持」、「同意」、「無意見」、「不同意」、「非常反對」,以一至五評分。我老牛答曰「同意」,並說︰現有農地牽涉到收地賠償等問題,可能花的時間長;而「明日大嶼」填海造地不牽涉到原土地業權等因素,只要通過撥款就可以進行。訪問員問︰「你的意思是明日大嶼與北部都會區可以同時進行嗎?」我答︰兩者並無衝突,當然同時進行。
如今新生代出入香港的國際機場,就是大規模填海造地的產物。衛奕信任港督時代,提出「千億玫瑰園計劃」,移島填海在赤立角興建新機場,以大型基建帶動經濟發展。當時中英雙方互相猜忌、成見甚深。北京方面擔心港英當局乘機大灑金錢、花光香港的財政儲備,所以由「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詳細討論「關於新機場的財務安排」。最後中英雙方達成一致,於是推平赤立角小島,硬是造出一大塊平地,興建機楊設施和跑道。當年同一時間進行填海的,還有今日的「國際金融中心」一二期、四季酒店那一大片「中環填海區」,以及如今「M+」和「香港故宮」所在的一片「西九文化區」。
我們經常拿來做比較的新加坡,一個曾經位處「亞洲四小龍」、傲視東南亞的獨立國家,土地面積和人口都比香港小和少,面積七百二十八平方公里,人口五百九十萬,疆域包括新加坡本島以及周圍所屬的島嶼。新加坡一九六五年八月宣布獨立建國,五十多年以來一直進行大規模填海,土地面積增加了一百三十平方公里,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三(即差不多四分之一)。不向海洋要土地,如何容納日漸增加的人口?新加坡可以向海洋要土地,香港為何不可以?
我們香港則有個共識,不能在維多利亞港範圍填海,以保持海港面貌、水質和環境。香港人口不斷膨漲、住屋需求不斷增加,如何增加土地供應成為每一屆政府的難題。港府曾經建議在遠離維港的海域填海造地,也遭到某些團體以「保護海洋生物」為由反對。一些市民盯住的粉嶺高爾夫球會,近來在電視上做廣告,大談球會所處地段的「環境」和「生物保育」價值。一些市民提出動用郊野公園邊陲土地進行發展,又遭到「環保人士」極力反對。於是便形成了這樣一個局面︰一邊是輪候公屋的「隊」越排越多人、時間越來越長(平均已經超過六年),市民要求「上樓」呼聲甚大;但另一邊,尋找土地處處受阻,「不得填海」、「不得開發郊野公園」的呼聲也甚大。所以政府只好在遠離維港的海域填海。我老牛認為「明日大嶼」的構思是「迫」出來的。
代表建築、規劃、園景界別的謝姓立法會議員說,市民提議由郊野公園邊陲地區釋出土地,其實只佔郊野公園總面積的百分之幾,已足夠建許多房屋;但反對者認為是推倒了整個保護郊野的政策,其實是危言聳聽。他建議政府加快各項程序、減少審批環節,以達到加快房屋供應。既然香港政府是香港官地的地主,只要可行,只要提前做好交通設施配套建設,完全應該選擇適當海域(包括離島)填海造地,以滿足市民的居住需求。(二零二二年七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