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協力(隨感)
十月十九日星期三,新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展示未來幾年的努力方向和近期的工作目標。整體而言,我老牛認為是積極的、實際的、可行的、令人鼓舞的。當然,任何政策或措施都會有不同意見,很難會有一致的好評和掌聲,也很難面面俱到、人人受落。所以由議事堂到民間,各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只是看那些「不同意見」是否比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以及官方解釋更為合理、更為可行、更為符合整體利益而已。
有立法會議員對本年度未能對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表示不滿,認為政府是「輕輕帶過」。不過我同意行政長官的解釋,國家安全是特殊的對敵鬥爭,要仔細研究,使之更精準有效、使自己更有力。本來第一屆特區政府董先生在位時已準備立法,但零三年立法會二讀時,反對派發動支持者圍堵立法會;而某親政府政黨的關鍵幾票陣前倒戈,政府明知不夠票數,只好作罷。如今有了「港區國安法」,面對國際新情況,二十三條應當仔細研究再立法也不遲。
某「碩果僅存」的以「民主」為名的政黨認為,施政報告完全沒有在修補「社會撕裂」着墨,甚感失望;該黨認為,政府無視社會撕裂而不着力修補,將來推行政策會事倍功半云云。不過老牛認為,所謂「社會撕裂」,是某些別有用心者在外部勢力教唆下,故意藉「反修例」掀起暴力行動而製造出來的,古人云「解鈴還須繫鈴人」,明明是一伙反政府暴力者做錯事壞事,當然應該讓犯錯者及其同情者認錯、改弦易轍,難道還想叫政府低聲下氣去安撫不成?
施政報告對房屋問題着墨頗多,特別提出一系列覓地建屋、推出「簡約公屋」、加快建公屋速度等具體措施,期望可以幾年之後將公屋輪候時間由現時的六年縮短到四年半。本來這已經是一個很進取、很有企圖心的計劃,但仍有議員問可否以房委會的「三年上樓」為目標。我老牛認為那是強人所難。在未有那麼多公屋供應之前,有什麼可能一下子回到「三年上樓」的原定目標?
政府聲稱已經覓得多幅「熟地」,可以加快建屋進度,並表明這些土地部分屬官地、部分是私地,不是「郊野公園邊陲」。於是又有聲稱保護環境的團體出聲,質疑政府向綠化地帶開刀,是破壞環境,還說此例一開,郊野公園將來也難保不被侵蝕。不過有關注弱勢群體組織認為,為了在解決貧困家庭居住問題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動用一部分綠化帶是無可厚非;如果如一些團體所持觀點,反對動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反對動用綠化帶、反對填海,那麼土地何來?現有七百萬人口已經難以解決土地房屋問題,前行政長官還提議將香港建成千萬人口的大都會,豈不是居住更難?
政府提出以組合方式建造高質量的「簡約公屋」,讓現居於極不適切環境的公屋輪候家庭多一個選擇。一個自稱「關注劏房」的團體卻認為,「簡約公屋」只是變相的「過渡性房屋」,入住一段時間又要搬遷,簡直是折騰;所謂縮短輪候年期也只是數字遊戲云云。老牛覺得此公是百分百的「百彈齋主」。如果你不是居於極不適切環境,當然不急於搬遷;如果給你更好條件你也不珍惜,還要諸多意見,那麼請不要埋怨政府,接受現實好了。(二零二二年十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