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大遠小(學畫札記.關於透視一)
(按︰博友森伯伯在留言中提到學畫的經驗、勤練的心得和對基本原理的探求,現將幾年前在「新浪」寫過的關於老牛學畫的記述,重新修訂,貼於此博。個人學習心得記述或有不當之處,僅供參考。)
了解透視,是平面的繪畫能畫得具有立體感、縱深感(覺得畫面像真景、可以走得進去)的關鍵。西洋畫所畫的,是在一個位置自己眼睛看到的事物,看得出「近大遠小」、看得到「地平線」,畫得出線條向縱深伸延、到某一點集中的透視關係,這稱為「焦點透視」。傳統中國山水畫不講究這種透視,一幅四尺或者六尺直幅或者中堂,畫面可以畫出不同位置、不同角度所見到的山川、河流、樹木、建築物等景物,不會因為山形阻隔而看不見,所以稱為「散點透視」。
中國畫即使畫亭台樓閣(工筆畫的宮殿樓台,線描用尺,稱為「界畫」),也沒有「同一方向的平行線條向某一點延伸而集中」的這種焦點透視畫法,只是同一方向的線條都畫成平行線,就像平面幾何課本中的幾何圖,而不是西洋繪畫的透視畫法。但傳統中國畫中的「界畫」可以看得出立體和縱深感、空間感,在觀念、技巧和表現手法方面,已經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在平面的畫面表現出立體和空間距離,最重要是「近大遠小」的原理。要了解為何會有「近大遠小」的透視變化,就要明白人的眼睛看外界事物的規律。人類的眼睛能夠向得到立體影像,是因為有兩隻眼睛,兩眼之間有距離,兩隻眼睛看到的影像組合在一起,便看得到立體和前後遠近的距離感。近年流行3D(立體)電影,就是利用這個原理,用兩部與眼睛位置相若的攝影機同時拍攝,在大銀幕上重組影像,觀者戴上立體眼鏡,便看到立體效果。
如果人只用一隻眼睛,看到的影像正如一部單鏡頭相機所拍攝得到的景象。一隻眼睛難判別遠近距離和前後分別,所以繪畫出來的畫面便要應用到一隻眼睛所看到的透視變化。同樣大小的物體,距離眼睛較近的顯得較大,距離眼睛較遠的顯得較小。這便是最基本的「近大遠小」原理。
人眼正常的視域範圍大約六十度,假設眼珠不動,超出視域範圍的物體就看不到。如果以照相機作類比,人眼的視域像55mm的定焦鏡頭,這種鏡頭的拍攝效果與人的一隻眼看到的影像很接近。但多年前的全自動相機焦距小於55mm,看到的影像更闊;變焦鏡可以有24mm、廣角鏡甚至魚眼鏡,拍到的影像比起眼睛看到的就趨於變形、扭曲,所以這種鏡頭拍下的圖片不宜作畫畫的參照物。
圖畫的畫面是一個平面,在平面上表現出立體,除了畫「明暗」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用透視原理來表現物體的前後距離,即所謂「近大遠小」原理。運用這個原理,最重要是抓住兩個要點︰一個是「視點」(眼睛看著的一點),一個是「視平線」(與眼睛高度相平的一條線)。這條線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只是畫家研究景物時設想出來的「虛擬」的線。但這條線很重要,伸展至無限遠,就是「地平線」即假設地面是平的時候(例如廣闊平原),地面所在的一條線。
物體與視平線同高,只能看見向著自己的一個面;物體高於視平線,能看到物體的底部;物體低於視平線,能看到物體的頂部。看高於視平線的物體叫做「仰視」,看低於視平線的物體叫做「俯視」。越接近視平線,看到的面越小;離開視平線越遠,看到的面越大。距離自己的眼睛越遠,看到的物體越小;距離自己的眼睛越近,看到的物體越大,所以叫做「近大遠小」。
學西畫都曾經用過「取景框」來為風景寫生作取景構圖,畫出來的畫面就是從取景框看到的景象。即使不用取景框,我們也會用兩手拇指、食指組成一個長方形框,從框中看看所選定的景物是否合適。用一隻眼睛從取景框看到的景象,就可以看到真實的透視變化。假設取景框是與地面垂直的面,與取景框邊線平行的景物線條叫做「原線」,理論上,與地面垂直的線條(與取景框直邊同一方向)都是垂直的,與地平行而且與取景框橫線平行的線條都是平行的;與取景框平面成角的線條是「變線」,變線向外伸展,稱為「餘線」。
理論上,一組同一方向的平行線會向遠處的某一個點集中。與取景框垂直的「變線」一直延伸,就會在畫面中間某一個點集中,那個集中點叫做「滅點」。如果物體在畫面成角,「變線」即「餘線」便在畫面之外很遠之處,這個「滅點」稱為「餘點」。「餘點」在畫面之外的位置的高度,仍然是視平線的高度。(二零二四年五月十一日重訂)
10 comments:
謝謝分享!可以學習多一點知識真好。記得在讀中學的時候也學過一些皮毛的畫畫技巧,會考時也有考"美術科",用碳筆畫了一幅菊花,得到一個"鼓勵性"的評分E級。😂
謝謝和平兄鼓勵。老牛自小對畫畫極有興趣,小時候的「我的志願」是成為畫家(其實小時候根本不知畫家為何物,只是鍾意而已),但人的成長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極大,那些美好志願其實很難實現,只能見步行步,謀生為先。因為年輕時在海南農場做過幾年美術教師,之後幾十年一直畫各種畫,包括畫了三十幾年漫畫,因而也積累了一些皮毛知識,所以斗膽在此分享。謝謝關注。
那麼你很了不起的了,小時候「我的志願」是成為畫家,終於可以夢想成真,願望達成。我小學時一篇作文「我的志願」是成為飛機師,結果當然做不成,就算考得汽車駕駛執照都30年沒有再駕駛了。
謝謝和平兄鼓勵。兒時的夢想大多不現實,也不知道世間上有更多的行業工種或者知識技能,能夠實現夢想者幾稀。老牛充其量只是「美術愛好者」、「漫畫作者」而已,自覺還算是「家」。積累幾十年的學習和實際經驗,有機會在博客中與博友分享心得,已經甚有滿足感。
謝謝牛兄的分享,習畫真是有很多學問,一般人看一幅漫畫圖甚是簡單,但可能在背後,漫畫家都用以多年的功力去完成!!!!
謝謝森伯伯指教。老牛自小對畫畫極有興趣,學生時代聽美術教師講解,離開學校就自己鑽研,保持興趣直到今天,雖成不了大畫家,也算是讓自己的興趣歷久不衰。今天能在博客上分享多年學習心得,甚有滿足感。
難得黃牛兄數十年來孜孜不倦,為繪畫事宜努力不懈。謝謝您的分享 !
牛兄見笑,森伯伯點敢指教,還能從中學到東西吧!!!!
正如你所講,畫畫多是因為興趣,無論遇到什麼,相信畫畫也會是自己的終身興趣...
謝謝森伯伯再訪,林伯伯既然喜歡畫畫,與老牛也算是「同道中人」,有機會交流切磋實是樂事。其實畫畫既然是興趣,能夠藉以表達自己要表達的事物和感情,便是達到目的,實不必拘泥什麼技法,正如俄國現實主義和法國印象派、中國近代的徐悲鴻、齊白石、何香凝、嶺南派二高,都各擅勝長,各有所本,很難說誰更好。
謝謝秋姨鼓勵。畫畫是老牛自幼時已有的興趣,能夠保持幾十年歷久不衰,至今仍「每日一畫」,連我自己也覺得欣慰。甚有滿足感。這也許就是「樂此不疲」的意思。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