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8, 2024

正向思維



正向思維
(隨感)

去年四月,在港初中同學棉兄約一眾同班同學聚餐,席間我提及,有校友告知,我班同學德哥疫情期間去世。棉兄聞言道︰「好平常啦,我們都在排住隊了。」甚為坦然及樂觀。棉兄說,近日診斷出心率不整、血管收窄,醫生提醒要飲食清淡、不要過勞。但棉兄照樣不「戒口」,炆豬手、灼海蝦、蒸白蟮照食不誤。他說,「幾十歲人機器老化,肯定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如果什麼都不敢吃,那還有什麼人生樂趣?」我老牛也有與棉兄類似的症狀,也見過心臟科醫生,乖乖地聽醫生忠告,認真「戒口」、依時服藥、堅持運動、正常作息,生怕出事。聽了棉兄一席話,真佩服棉兄的豁達灑脫,老牛自愧不如。如何面對老年病、如何調整心態,我認為應該有像棉兄那樣看得開的正向思維。



本來生老病死是正常規律,每個人都會經歷;相親相愛幾十年的老夫妻,總會有一個先走一步,這也是必然現象。老牛的同學和一齊下鄉的農友之中,已經有幾個人離世,遺下的配偶都同樣面對喪偶之痛和如何安排日後生活的問題。先走一步的,有另一半相伴到最後一刻;但未亡人就要獨自面對一切。十二年前牛太去世,一位大學同學給老牛電郵,說︰「先走一步其實是幸福的,因為有人陪伴到最後一刻;餘下的問題就要存活者承擔和面對,所以存活者比先走者更辛苦、更難受。能夠走出喪偶陰影、樂觀面對孤獨、妥善處理自己的身心變化,安排好晚年生活,才是真正的強者。我相信你是生活的強者。」



高中同學梁太的先夫十一年前去世,當時她有半年「收埋自己」不肯見任何人。老同學釗哥當時剛剛由美國返港「落葉歸根」,有一天跟我打完太極之後說︰「我現在去見見梁太。她說只肯見我一個。」我說︰「好。請你帶幾句話給她︰叫她推開窗戶,看看窗外的藍天白雲;打開大門,走去外面的翠綠草地。不要把自己關在陰暗的屋子裏,邁開腳步走出去,你就知道天空照樣藍、地球照樣轉,天沒有塌下來,地沒有陷下去。走過人生低谷,前景依然光明。希望梁太振作,走出喪夫陰影,好好生活。」據釗哥說,一番撫慰之後,梁太情緒好了一些。經過幾年的心理調整,梁太重新振作,天天堅持游水鍛煉、全情投入幫兒子的診所做事、不時約老同學飲茶,完全走出了喪夫的陰影。



退休多年的農友賢姐也是妥妥的生活強者。先夫老蕭十一年前去世,她寄情帶孫、日常生活照顧周到;孫女聰明伶俐,又學樂器又學書法,如今不知覺已經小學畢業了。賢姐善於安排自己的時間和日常生活,除了照顧孫女,空餘時間又參加「老人大學」的書法班,學寫楷書、隸書;之後又參加詩詞班,學寫古體詩詞。她身體狀況尚可,行得走得,孫女入讀寄宿學校之後,她不時約校友及舊日同事、農友去旅行,經常在「朋友圈」貼出到處旅行的「打卡」照片。據她在「微信」晒的照片,便知道近期去過粵北、新疆、雲南等許多地方。



定居美國多年的農友寶姐也是生活的強者。先夫華哥約十年前去世,當時她也覺得萬念俱灰,後來在家人和老同學的鼓勵下振作,先是回國探親,然後應同學和農友之約去旅行,顯然是她的高中同學和農友把她從喪夫的陰影中拉出來。二零一七年夏季,寶姐在內地旅行行程完結後,由廣州搭巴士到香港機場轉機返美,我由農友的信息中得知,便與寶姐電話約定,我去赤立角機場接她。寶姐先夫華哥是學長,比我高一個年級,與我在農場中學時同住一個宿舍幾年,互相幫助,情如兄弟,所以我視寶姐為嫂子。四十年不見首次重逢,我請她在機場餐廳吃飯再送她登機,言談中知道她夫婦四十年來的概況以及近況,知道她在美國很少同聲同氣的朋友,於是相約建立微信和WhatsApp聯繫,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支持,互相鼓勵,愉快過好晚年。



這幾年,按照約定,我一直與寶姐保持微信聯絡。寶姐告訴我,華哥去世之後,精神備受打擊,身體狀況大變,整整一年頻頻進出醫院。後來經過醫生觀察和評估,認為她有腦退化跡象,於是允許她加入當地老人院,可以居家,也可以在老人院居住,疫情期間都是居家,用電腦上網課。這家老人院大多數院友是身體健康的長者,不但生活自理,還很有活力。院方安排每星期由一到五的各種活動,包括唱歌、詩詞、游泳、體操、瑜伽、繪畫、書法等,有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心理治療師駐院。這些學習項目由專業心理治療師設計、安排和評估,都是延緩衰老、減緩腦退化症的「行為治療」的一部分。寶姐參加各項活動,甚為投入,自我感覺良好,如今思維敏捷,語言能力大為改善,繪畫作業常被選作院內裝飾甚至選為印製月曆、賀年卡,原本的腦退化症狀也減輕了。(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Saturday, December 21, 2024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
(隨感)

不久前,老同學梁太請我寫一幅字,說是送給孫兒去英國讀書的禮物,內容是「天道酬勤」。我查了「兩周金文選」,找出這幾個字的金文寫法,寫好後交給梁太。梁太六十年前是我們班的「學霸」,各科成績都甚好,只是「嬌嬌女」體格,體育科成績稍遜。如果當年一切順利,必能考上大學。可惜那位偉人親手發動的「文革」突然爆發,我們這個年級永遠定格在高二級,之後就是上山下鄉,一切理想都毀於一旦。梁太返回香港定居、成家立室,把自己的大學夢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兩個兒子都學業有成。如今連第三代也已經成長,到外國深造。「天道酬勤」正是梁太的親身體會,也是對孫輩的忠告。



孩童時代就聽過「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的民間諺語,也聽過老師和長輩人教導「將勤補拙」、「笨鳥先飛」,所以老牛從小以「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為座右銘。老牛並不聰明,更非「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超人,只是不斷催促自己勤學苦練、抓緊點滴時間學習、記住每一點學過的知識、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吸取別人的經驗。老牛下鄉九年半的日子,做過幾年不夠資格的教師,也以「勤」字教導和鼓勵學生。但正如曾經當了幾十年教師的母親說,學生是否「受教」是關鍵,願意接受教導者,教師的努力可以見效;如果學生不受教,則花再多時間、再多心機也沒有用。母親的見解,符合「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的哲學理論。



幾年前,一位我當年下鄉所在生產隊的老工人慶華來看望我,她是由兩個女兒陪同,參加旅行團來香港旅遊的,約我去她們下榻的酒店見面。老工人慶華的幼女蓉蓉是我當教師時的學生。敘舊暢談,我問起當年班上一位比較特別的同學昌昌的情況。昌昌家在農場偏遠的生產隊,上中學才來到場部,看到冰棍、雪糕。昌昌學習基礎差、上課聽不進,只顧打瞌睡;課後不做功課,只顧與花得起錢的場部幹部子女到場部商店流連,買冰棍雪糕、糖果餅乾。每到周末回家就伸手向老父要零用錢。但昌昌的父親是「老病號」,只能做較輕的勞動,沒有重體力勞動工人那麼多的工資。那年月農場中學要「貫徹五七指示」,上午上課,下午安排各種體力勞動,但昌昌不願意讀書,也不願意參加勞動。



我花了許多時間和心機,用晚自修時間個別教他,並鼓勵他珍惜學習機會、學點有用的知識。但他不但沒有振作精神投入學習,更在同學中散播︰「黃老師表面溫和、認真、負責,其實很陰險,成天花時間個別幫我,其實是故意針對我。」他認為︰「讀書再好將來也是回到生產隊拿鋤頭砍刀,花那麼多心機背課文有什麼用?」我只教這個班一個學期,之後我離開農場回城,幾十年沒有再見過昌昌,但對昌昌印象甚深,總覺得是自己當教師的失敗。



蓉蓉告訴我,七十年代末,昌昌同學離開中學之後,返回原所在生產隊當工人;幾年之後改革開放、設立經濟特區,昌昌也在這個大潮中,跟隨其他人到過深圳打工多年,但沒有攢下多少錢,後來返回農場原生產隊,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有了孩子。那時農場的體制已經實行承包制,承包農場的工作之外,還可以自己種植檳榔、胡椒、芒果、菠蘿等經濟作物,賣給貿易商。但昌昌在「多勞多得」制度之下也沒有攢得多少報酬,也懶得種植經濟作物,與其他勤勞、能幹、有眼光、有幹勁的同學相比,日子過得很拮据。



我聽了蓉蓉陳述昌昌同學的概況,甚為感慨。我對蓉蓉說,古人云「天道酬勤」,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一生之計在於勤」,「勤」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要素。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天上不會掉下餡餅,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不勞而獲,不努力耕耘一定不會有收成。昌昌在學生時代就顯示出「懶」的本性,那就不論讀書或工作都不會有好成績。無論在六七十年代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抑或在八九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體制,無論在資本主義社會抑或是社會主義社會,無論在原始時代抑或是現代,都要勤勞才可以過上好日子,都要努力工作、勤快做事才可以致富。世界上也沒有藥物可以治療「懶」,只能靠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經一事長一智」之後學會振作、「的起心肝」勤勉工作、努力奮鬥;如果自己不覺醒,自己選擇「躺平」、「放軟手腳」,那就注定永遠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誰也幫不了。(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Saturday, December 14, 2024

健體樂園


健體樂園
(隨感)

最近幾個月覺得右肩關節痛,好友玲姐說,多年前自己也曾試過肩關節痛,看過醫生之後,醫生說是肩周炎,要做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建議去設有「長者健體樂園」的公園,「健體樂園」裏面有一款「蹺蹺桿」(現場沒有說明,不知正式名稱,這是老牛以其形狀姑且起個名),可以拉上拉下,堅持拉一段日子就會痊癒。於是老牛從十月底開始去公園拉「蹺蹺桿」。堅持拉了一個多月,每次十幾分鐘,晚上在家再用熱水袋熱敷半小時,似有好轉。


在公園角落的「長者健體樂園」,有各種各樣的運動器械,例如「健體單車」,雙腳如踏單車般踩,以增強腿部肌肉;車輪形的「大轉盤」(肩關節伸展器)用雙手順時針或者逆時針轉動,可以增強肩關節的柔韌性;一種手腳並用的裝置,手向後拉、腳向前蹬,腰向前挺,可以增強腰部力量;名為「升體器」的鐵架,可以用雙手做引體向上,鍛鍊臂力;一種小輪轉盤,兩手並用,向外或向內旋轉,可以增強雙手的靈活性。使用這些器械多數是長者。


老牛看到,這些運動器械沒有一刻停止動作,一個人玩完立即有另一個人接手,甚至是預告「我跟住你」,顯然每個人都對這些器械很有興趣。有個別長者行動不便,由佣人推着輪椅而來,但仍努力試玩這個「健體樂園」的器械。也看到一些長者步履艱難,有可能是中過風、手腳有些不靈便,但仍然很自覺、很認真、很頑強地踩「健體單車」、轉大轉盤。這便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願望的表現,這些「垂垂老矣」的長者都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動能力。


十幾年前,幾個老同學一起聚餐時,曾辯論到底「生命在於運動」還是「生命在於靜養」。一位曾任高官的老同學說︰「八十年代曾經流行一句話是『生命在於運動』,但是,你看那些奧運健兒、足球健將,有多少個是長壽的?但那些書畫家、文學家、和尚道士,甚少運動,卻多有長壽者。又例如龜,行動緩慢,卻是長壽動物。可見生命不在於運動,而在於靜養。」


另一位熱衷打網球的同學反駁說︰「運動員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爭成績爭名次破紀錄,他們的訓練是超常的,時時受傷患困擾;參加比賽也有碰撞和意外受傷,當然很難得享長壽。但醫生常鼓勵病人多做運動,指的是規律性的帶氧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增強肌肉力量、提高免疫力,這才是『生命在於運動』的本來意思。你看看清晨和傍晚有許多人跑步,許多人在公眾籃球場打籃球,許多人願意花錢參加健身中心、跟住健身教練做體能運動,滿街的健身室都擠着玩跑步機的人;香港的『渣馬』、『街馬』有成千上萬人參加,許多人喜歡去新界踩單車以及參加公路賽;許多人喜歡游泳、行山、遠足,還有許多人練瑜伽、打太極、打羽毛球、打網球、打乒乓球,你就知道人們接受『生命在於運動』的觀念了。」


八九十年代流行一句「Keep Fit」,本義是「保持合適狀態」,這句話成為好多女士減肥瘦身的代詞。十幾年前,政府診所的護士為我做過一個「高血壓評估」,說我平時打太極不算是「帶氧運動」,建議我去跑步。我跑了兩個月,瘦了許多。牛太說︰「人家減肥才跑步,你已經夠瘦,還要減肥嗎?」於是我聽牛太的話不再跑步,只是每天早上拉筋、踢腿、打太極,一直堅持至今。我其實不在乎長壽,只注重健康。我視每天做運動為「必修課」,我相信適量的運動可以保持柔韌性、靈敏度和平衡力,減低跌倒的風險。這幾年定期去政府診所覆診取血壓藥,定期去見心臟科醫生跟進心臟血管變化,醫生看了我的「家居血壓量度記錄」認為甚好,鼓勵我堅持做運動,他們都認為堅持適量運動有助控制血壓、增強心肺功能,也有助減緩肌肉流失。(二零二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Saturday, December 07, 2024

千億財赤




千億財赤
(隨感)

財爺近日在立法會一個會議上承認,本年度財赤將達到一千億,比年初財政預算案時預計的四百八十一億多一倍幾。輿論譁然,市民亦議論紛紛。老牛畫了一幅關於「千億財赤」的時事漫畫,用手機程式傳給友人。老同學梁太看後直斥「敗家仔」;鄰居周太痛罵政府「大花筒」;好友玲玲也說︰「何謂謹慎理財、量入為出?連年巨額赤字,如何有信心幾年內達到收支平衡?真係講得容易。你看內地,許多青年失業、進城打工的農民工露宿街頭,許多地方政府官員都發不出工資了。香港那一點點財政儲備,恐怕再過幾年就花光了。」



誰都明白,罵別人、罵政府很容易,看到政府的苦心和努力就很難,因為很多老百姓都只看結果,沒有耐性去看數據,更沒有耐性看看這幾年政府做了些什麼。我老牛在手機WhatsApp上回覆說︰「爛賭、亂花錢才是敗家仔,今天港府不是爛賭賭身家,只是疫情之後香港經濟恢復不似預期,財團出手審慎、賣地多次流標、企業盈利不多、稅收減少;但惠民措施支出甚鉅,例如那些什麼支援中小企的貸款出現許多壞帳;幾年派電子消費券,市民企業哈哈笑,那些都是政府公帑、真金白銀。加上所謂地緣政治、老美濫施制裁,對香港貨物出口打擊甚大。支出大、收入少,出現財政赤字其實是正常的。」一位本地著名經濟學者莊教授也認為,政府出現鉅額財赤,主因是賣地成績不如預期。




好友玲玲說內地一些地方官員工資也發不出,也是實情。究其原因,正是因為三年疫情,圍封、強檢、隔離、防疫、打針、派藥、住院、治療,每一樣都是政府包底,就算政府多麼有錢,這幾年的疫情也「洗乾洗淨」,出現赤字。如今疫情算是過去,任何國家都不再公報染疫死亡數字,只視之為風土病;但疫後經濟重振乏力,人們的消費模式改變,特別是疫情期間人們習慣了網上購物、訂餐送貨、購物速遞,「電商」行業大行其道,商家期望「回復到疫情前」已經不可能。香港的情形也是這樣,二零二三年二月重新通關之後,來港遊客也不再是「拖喼掃貨」,只是手持手機四出「打卡」(拍照留念)作「深度旅遊」,所以香港的餐飲業、零售業以及酒店業在恢復通關之後也不見起色。



香港特區政府其實更心急,去年以來不斷搞什麼「繽紛夜市」、「盛事經濟」、「煙花匯演」、「無人機表演」、「廟街夜市」、「美食嘉年華」、「美酒巡禮」等等,都是想搞旺市面、帶起人流、催谷消費。但沒想到去年通關之後,不但出現「報復式外遊」,飛往台灣、日本、韓國、星馬、泰國,更衍生「北上消費」熱潮,搞旺了深圳、東莞、中山、珠海,本地商場、食店則是門堪羅雀。所以政府高官也期望商家「應變、識變、求變」,以適應新的形勢。




當然,我老牛只是一介退休長者,決無什麼治理社會的良方妙策,只是看到香港特區政府以及北京當局,都在千方百計搞好「內循環」。你看,內地當局出動津貼鼓勵市民「以舊換新」,撤銷限制鼓勵市民買樓,其實是調動民間力量來救市。香港政府發「銀色債券」、「基建債券」,也正是要調動民間力量來推動經濟發展。有「專家」擔心政府財困、要「淪落」到「發債度日」的地步,始終不是長久之計,更可能進一步影響香港的信貸評級和前景評估。但我老牛認為,中國內地五十年代發行「愛國公債」、「建設公債」,八十、九十年代發行「國庫券」,渡過艱難之後有力償還債務,發債又有何不可?只要控制得宜、不會濫發,則可讓香港渡過難關,重新振作。也有「經濟專家」建議公務員減薪,以實際行動「節流」。不過我老牛對此不敢苟同。如今公務員架構已「凍結」即不再增加人數,工作量大增、工作時間長也要「頂硬上」,若動輒向公務員開刀,試問誰願意為政府做事?如果提出減薪建議的「專家」自己公開宣布帶頭減薪兩成以作示範,老牛則舉雙手雙腳贊成。(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