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熬夜(隨感)
老牛的前上司在某歷史悠久市民報紙的主筆位置退休後,仍「退而不休」,在「優圖」(You Tube)開了一個帳戶,每日對着鏡頭評論天下大勢,包括中美關係、俄烏戰事、兩岸關係、國情內幕以及香港本地的政經大事,為讀者和聽眾解開新聞背後密碼。每次在帳戶貼上最新視頻的時間都是凌晨零時十幾或幾十分。我老牛回覆了一段話︰「每次貼文,都是午夜過後,顯然又是熬夜了。我老牛早已退休,如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早睡早起。建議你也建立適當的作息規律,不要再像在崗位上時那樣經常熬夜、不要再透支了。愛惜自己,珍惜今天。」前上司回覆了一句︰「謝謝牛兄。」寥寥數語,盡顯互相關心的兄弟之情。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雖然出自農耕社會,以及遠古時代黑夜照明不易為而順應自然,但總體來說是符合科學、十分合理的。最近媒體報道一個關於睡眠的研究結果,引述專家的說法,大意是,人體在黑夜進入睡眠狀態時,分泌的一種賀爾蒙能有助清除體內的有害物質、促進身體健康;所以專家提醒,正常情況下不要晚於深夜十一時就寢,深度睡眠七至八個小時才是健康的。專家還說,人過了午夜之後才就寢,即使睡足八個小時、補回大腦和肌體的「休息時間」,但人體分泌有助修復的賀爾蒙的時間已過,即使睡到中午才醒來,仍然會覺得不足夠,失去了的「黑夜」無法「補」回來。
但人類總是喜歡挑戰自然規律,「日出」時間內做不完的事情,「日入」時間還要繼續做,於是中國人有了一句成語叫做「夜以繼日」。中國內地一九五七年全民大煉鋼鐵到一九五八年的「大躍進」時代,完全不講究自然規律、不眠不休地「鼓足幹勁」不消說,一九六九到一九七三年「抓革命促生產」年代,更是隔三差五地搞「大會戰」。當時在海南島深山開荒的「大會戰」,通常是凌晨三點起床割膠,中午十一點收膠回來吃過午飯,立即投入大開荒,一直幹到晚上八點天完全黑了才下山。那時為了把生產搞上去,用的不僅是「人海戰術」,而且是「疲勞戰術」。
「疲勞戰術」不是什麼新發明,許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是喜歡「開夜車」,意思是平時不肯花多點時間去複習功課,到了測驗或考試,才不眠不休地讀書、背書、溫習,通宵達旦,作「最後衝刺」,務求以最短時間記住最多的考試內容以應付考試。在這樣的學生看來,這是最合算的時間安排,符合「最少時間最大效益」的經濟原則。不過教師通常勸學生「平時多燒香」(勤於溫習),不要「臨急抱佛腳」(突擊溫習)。教師所說的,不但是人腦積累知識是一個漸進過程、一定要「溫故知新」的規律,也是一個符合健康生活準則的自然規律。
老牛退休前在以時事為主的紙質媒體工作十幾年,這家媒體本來不必如電視台新聞部那樣爭分奪秒,也不必如日報般趕在午夜定稿落機付印、天亮前發售,所以大可不必熬夜,正常「寫字樓時間」即「朝九晚五」便足以完成工作。但主持者有一股衝勁和韌勁,總要拖到深夜才處理稿件,總要看完所有大樣、有靈感才動筆寫「卷首筆記」,所以每每要拖到製作部出片的「死線」(Deadline)才最後簽清樣。同事們對這種工作方式和習慣心有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其實這種工作方式和時間安排並非必要,只是主持者的習慣或者說是「心魔」而已。每周工作總結,同事們都提出改進建議,主持者也覺得有改進的空間,但總是敵不過自己的心魔,總是要工作到心力交瘁、精疲力竭才覺得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公司。這種心態,從正面來說,是共產黨當年大力鼓吹的「生命不息衝鋒不止」的積極人生態度;但從負面來說,那是不尊重生命、不顧客觀規律的蠻幹態度。
從主持者的角度,當然是「精益求益」、「品質第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不在乎拖班、熬夜;但在行政部門的角度,日日拖班、工作時間超長,冷氣和照明用電多了,不時會向主持者發「警告信」。而從員工的角度,沒有必要的拖班和熬夜是無端消耗生命,是浪費時間、不講效率。民國時期的中國文學家魯迅先生說過︰「無端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當然,員工「人微言輕」,最終還是主持者說了算,所以那時即使有怨氣,為了生計也只好忍。老牛退休離職時,真有點「脫苦海」的感覺。
如今已退下日報全職崗位的前上司,搞「自媒體」、學做「網紅」在鏡頭面前講話,製作時間完全由自己控制,白天工作時間之內做好資料搜集、寫好文案、準備好技術器材,就可以達到預期目的和效果,完全不必熬夜。老牛對前上司的「不要熬夜」的「善意提醒」,自然會引起前上司的共鳴。(二零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
2 comments: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十分同意,但這句話不是人人做得到,我的一位老友記剛剛去完旅行,我和她同為房友,才知道她退休十多年也改不了,凌晨兩點後才能入睡習慣。
謝謝娜姐。此文剛貼出就看到你的雅評,謝謝你留意。是的,或許人們形成一種生活、作息時間習慣後,很難改變。當然,如果是習慣了,又沒有不適,不改就不改吧。我老牛對熬夜很抗拒,總是期望做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正常作息。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