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6, 2022

完成任務

 



完成任務
(隨感)

隨着內地推出防疫抗疫「新十條」措施,用內地民眾的話來說是「放開了」,香港也因應疫情變化實施新的防疫抗疫措施。首先,與內地相關部門商討之後,雷厲風行,立即落實新做法,由星期一(十二月十二日)凌晨起,跨境貨車不再實施入境深境後全車消毒、換人駕駛的措施,香港司機可以全程操作、點對點交貨或提貨(仍要做核酸檢測確證無帶病毒);其次是由星期三(十二月十四日)起,市民進入各類場所不再掃描「安心出行」,但仍要檢視「疫苗通行證」即俗稱「針卡」;第三是抵港人士不再以「黃碼」限制活動,只要抵港在機場檢測呈陰性,就可以進入食肆及各類場所,即是變相實施「0+0」。



兩年來香港市民用手機下載並頻繁使用的「安心出行」程式,至此已完成歷史任務。不過,醫務衛生局長呼籲市民不要急於刪除手機上的「安心出行」程式,因為,這個程式兩年來經過多次更新,尚有預約檢測、記錄檢測結果、顯示接種疫苗紀錄等功能。局長更明言,放寬限制並不等於疫情已經過去,至今疫情仍在大流行,市民不能掉以輕心,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減少聚集仍是需要的。有市民以為所有限制措施都取消,上酒樓飲茶時不帶「針卡」、未能反掃「疫苗通行證」,只好掃興而回。也有抵港人士聲稱,「取消黃碼就不會自我限制」,不等抵港核酸檢測結果就進入食店用餐。港府官員說,「抵港防疫須知」已清楚訂明︰未有檢測結果就自由行動的做法是不允許的。



其實不僅香港,中國內地以及世界各地,對付疫情的政策都陷於兩難,難以在持續抗疫與保障民生之間取得平衡。三年前,從未出現過的新型冠狀病毒襲擊人類(當時命名為「新冠病毒」)。疫情突如其來,人人都手足無措,各國各地為截斷傳播鏈,都採取隔離、封控措施。但是兩年多來,病毒不斷變異,傳染性高,無論如何「嚴密」的隔離、封控都難以達到「清零」的理想目標;而長時間的封控隔離,令經濟活動和社會民生付出極大代價。



被視為「抗疫優異生」的中國內地,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一直堅持「動態清零」策略,事實上也做到人口基數大但死亡率極低的效果。但持續兩年多的嚴格封控,仍然無法抵擋病毒的不斷變異;至最近幾個月,各地疫情反彈,專家認為,病毒不可能徹底消滅,人類應該學習與病毒共存。在病毒變種至「奧米克絨」,傳播快、潛伏期短、病癥較輕、傷害較小的階段,中國內地也改變策略,放開管控,讓民眾自行負責自己的防疫和治療。這樣一來,人們都不再倚賴政府或埋怨政府,而是自覺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十二月十五日,港府公布「教師專業操守指引」,市民咸表歡迎。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肩負教育下一代重任,身為表率、行為端正、傳授正確知識、引導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本是應有之義。但由二零一二年的「反國教」、二零一四年的「黃傘行動、二零一六年的「佔中」、二零一九年的「黑暴」(「反修例事件」),都可以看到教師中的害群之馬,利用教材和講台,向青少年灌輸錯誤觀念,把學生推向違法犯罪深淵。政府此時修訂教師專業守則,劃清界線、明辨是非,是必要和及時的。(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Saturday, November 19, 2022

密集外交

 



密集外交
(隨感)

這個星期是國際外交活動繁忙的日子。十一月十五日(星期二)至十六日(星期三),二十國集團第十七次峰會在印尼峇厘舉行;隨後,十一月十八日(星期五)至十九日(星期六),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許多國家,包括中、米、日、韓、新、澳等都是這兩個國際會議的參與國,所以許多領導人都要馬不停蹄「趕兩場」。中國最高領導人剛剛在十月的黨代會上連任總書記,隨即展開新任期的密集外交活動。新冠疫情近三年,中國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最高目標,一直緊張地「動態清零」,最高領導人甚少出訪(只是參與上合組織峰會去過哈薩克);這次趁兩個活動的機會出訪,會議期間與各國領導人面談,實在是天賜良機。



出席印尼峇厘二十國集團峰會之前,中、米兩國領導人提前會談。全世界政壇和媒體都注視這場兩個大國領導人的會談。不過誰都知道,只是政治秀而已。米國急於要與北京面談「摸清各自的紅線」,但還未見面就表明「不會作實質讓步」,這便是為「沒有結果」鋪定下台階。不過這樣當面談一次也好,大家都由最高決策人「各自表述」,就沒有理由讓下屬去「誤判」。中國不會干涉別國內政,但不允許任何人干涉中國內政;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誰干預都不會有好結果。之前米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執意踏足台灣,北京在台島周圍持續軍訓,米國其實早已知道北京的底線,所謂「釐清紅線」只是裝糊塗。

 



北京最高領導人在印尼會議一個有多國領導人在場互相交談的社交場合,與加拿大總理杜魯多交談了十分鐘。本來雙方官方都沒有公布交談內容,但有加國媒體披露加方向北京提出的內容。第二天,中國領導人與杜魯多碰面時,當面向杜表示,他將兩人談話內容向媒體透露的做法
「不合適」。加拿大電視台記者在社交媒體上載一段影片,稱有記者拍下習和杜在峰會結束後聊天時的對話。習說:「你把我們聊天的內容告訴報紙了,這不合適啊。而且我們也不是那樣進行的。如果有誠心,咱們就應互相尊重的態度來進行很好的溝通。否則這個結果就不好說了。」杜魯多回應:「在加拿大,我們相信自由、公開和坦誠的對話,我們將繼續這麼做,我們將繼續期待能進行建設性合作,但總是會有我們意見不同的事情。」兩人各自表達意見後,握握手就離開。



老牛認為,趁這個非正式會議的交流場合表達意見是非常合適的。中國人強調的是互相尊重,西方人強調的是公開透明,那就大家表明立場吧。這段錄影也證實中加兩國關係仍未解凍。但是西方媒體看到這個片斷,立即來勁,稱習「教訓」、「質疑」杜,「教他如何做老實人」;那些什麼「逼逼西」、「米之音」以及某些「國際問題磚家」,特別以「習教訓杜顯示了什麼」為標題,稱中國領導人「野蠻」、「不尊重」的真實一面暴露無遺。不過老牛明白,這才是正常現象,因為那些媒體本來就對中國存有偏見,抓住一點事情大肆渲染,無非就是唯恐天下不亂。人民中國立國七十三年,本來就一直在西方媒體的抹黑、詆譭、圍攻、謾罵之中努力奮進,許多艱難都熬過來了,今日已經以耀眼的成就自立於世界,還怕那些酸溜溜的奇談怪論嗎?(二零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Saturday, November 05, 2022

穩步復常

 


穩步復常(隨感)

今天上午下樓去超市購買日常用品,在街角看到有家長帶着在幼稚園就讀的小朋友(看校服,應該是九龍塘傳統名校),正為公益金售旗籌款。這個場景,大概兩年多沒有見過了。我老牛立即趨前,向小妹妹買支「旗」貼在衫領上。我對家長說︰「兩年幾沒有見過賣旗了,希望這種有益活動隨着疫情受控而逐步回復正常吧。」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本來就是德育的一部分;學校保持這種關心社群的傳統、營造良好社會風氣,比受惠機構實際籌得多少款項更重要。希望香港自此一切都慢慢好起來。


十一月二日星期三,「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在三號風球、八號風球之下順利進行,金管局總裁余偉文用民諺「貴人出門招風雨」來歡迎這二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金融界「貴人」——各大機構的頂尖高管,聲稱這次峰會顯示「香港回來了」。緊接着,國際七人欖球賽在香港大球場舉行,看台允許坐八成觀眾、允許在場內飲食,當然觀眾仍要「安心出行」和「疫苗通行證」,外國入境者仍要出示「健康碼」。這是失落三年的大型嘉年華。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說,如果三日的賽事之後香港疫情沒有大反彈,就有條件可以進一步放寬防疫限制。市面上,酒樓食店不限人數和營業時間,這就基本上「復常」了。只是至今還沒有三年前常見的「拖箱」內地遊客,市面難以重現繁榮景象。


昨天清晨,我老牛突覺氣促、呼吸不暢順,立即自行搭的士去伊利沙白醫院急症室。我已經有許多年沒有光顧急症室,登記時才知道如今收費一百八十元。人不多,連陪同輪椅、白車病人的監護者才二十多個人,我被「分流」在「次緊急」類別,然後安排在「美好診室」見醫生。主診醫生是一位長者,態度和藹和親,詢問很仔細。他打開「醫健通」,知道我最近做過心臟血管造影檢查、確診有堵塞(但未到嚴重程度),便安排我做心電圖、X光照肺以及驗血。負責跟進的姑娘態度也很好,也許是擔心長者耳朵不靈光,所以語速較慢,講話很清晰,即使反覆問,她也耐心解答。我忽然想起今年初在電視新聞中見到的「急症室爆棚」、「『鹹魚』堆積如山」的令人噁心的畫面,更感到,在醫護人員和市民共同努力之下,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如今已回復正常運作。


急症室醫生寫了轉介信,叫我到「日間治療中心」內科去預約排期。下午兩點,我到「日間治療中心」時,已經見到人山人海,排隊等候乘搭升降機的人都在「打蛇餅」。如今因為防疫,多了「掃安心出行」、「量體溫」等工夫,工作人員都很認真,個別人不掃「安心出行」,工作人員便追上來、拿出綠色二維碼給未「掃」者盡快「掃」。求診病人(多數是長者)也都很守秩序。大樓地下一層入口處一側,設有一個臨時的「疫苗接種中心」,可以選擇「復必泰」或者「科興」。有工作人員在圍欄邊,呼籲求診者「即到即打,不用預約」。


一場「新冠疫情」由二零二零年初爆發,至今差不多三年,香港的社會民生經濟活動飽受蹂躪。不過,正如行政長官所說,香港有韌力,香港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如今香港回來了。一個接一個的大型活動舉行,充分展現香港的活力和動力,期望進一步放寬防疫限制,盡快回復正常。(二零二二年十一月五日)

Saturday, October 22, 2022

官民協力

 



官民協力
(隨感)

十月十九日星期三,新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展示未來幾年的努力方向和近期的工作目標。整體而言,我老牛認為是積極的、實際的、可行的、令人鼓舞的。當然,任何政策或措施都會有不同意見,很難會有一致的好評和掌聲,也很難面面俱到、人人受落。所以由議事堂到民間,各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只是看那些「不同意見」是否比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以及官方解釋更為合理、更為可行、更為符合整體利益而已。


有立法會議員對本年度未能對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表示不滿,認為政府是「輕輕帶過」。不過我同意行政長官的解釋,國家安全是特殊的對敵鬥爭,要仔細研究,使之更精準有效、使自己更有力。本來第一屆特區政府董先生在位時已準備立法,但零三年立法會二讀時,反對派發動支持者圍堵立法會;而某親政府政黨的關鍵幾票陣前倒戈,政府明知不夠票數,只好作罷。如今有了「港區國安法」,面對國際新情況,二十三條應當仔細研究再立法也不遲。



某「碩果僅存」的以「民主」為名的政黨認為,施政報告完全沒有在修補「社會撕裂」着墨,甚感失望;該黨認為,政府無視社會撕裂而不着力修補,將來推行政策會事倍功半云云。不過老牛認為,所謂「社會撕裂」,是某些別有用心者在外部勢力教唆下,故意藉「反修例」掀起暴力行動而製造出來的,古人云「解鈴還須繫鈴人」,明明是一伙反政府暴力者做錯事壞事,當然應該讓犯錯者及其同情者認錯、改弦易轍,難道還想叫政府低聲下氣去安撫不成?



施政報告對房屋問題着墨頗多,特別提出一系列覓地建屋、推出「簡約公屋」、加快建公屋速度等具體措施,期望可以幾年之後將公屋輪候時間由現時的六年縮短到四年半。本來這已經是一個很進取、很有企圖心的計劃,但仍有議員問可否以房委會的「三年上樓」為目標。我老牛認為那是強人所難。在未有那麼多公屋供應之前,有什麼可能一下子回到「三年上樓」的原定目標?


政府聲稱已經覓得多幅「熟地」,可以加快建屋進度,並表明這些土地部分屬官地、部分是私地,不是「郊野公園邊陲」。於是又有聲稱保護環境的團體出聲,質疑政府向綠化地帶開刀,是破壞環境,還說此例一開,郊野公園將來也難保不被侵蝕。不過有關注弱勢群體組織認為,為了在解決貧困家庭居住問題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動用一部分綠化帶是無可厚非;如果如一些團體所持觀點,反對動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反對動用綠化帶、反對填海,那麼土地何來?現有七百萬人口已經難以解決土地房屋問題,前行政長官還提議將香港建成千萬人口的大都會,豈不是居住更難?



政府提出以組合方式建造高質量的「簡約公屋」,讓現居於極不適切環境的公屋輪候家庭多一個選擇。一個自稱「關注劏房」的團體卻認為,「簡約公屋」只是變相的「過渡性房屋」,入住一段時間又要搬遷,簡直是折騰;所謂縮短輪候年期也只是數字遊戲云云。老牛覺得此公是百分百的「百彈齋主」。如果你不是居於極不適切環境,當然不急於搬遷;如果給你更好條件你也不珍惜,還要諸多意見,那麼請不要埋怨政府,接受現實好了。(二零二二年十月二十二日)

Saturday, October 15, 2022

民生無小事

 



民生無小事
(隨感)

俄烏戰事持續八個月,還不知如何「收科」;西方世界一味高調支持烏克蘭、經濟制裁俄羅斯,包括抵制俄國的石油、天然氣,理由是不能讓俄羅斯出售能源得到戰爭經費。畢竟歐洲一向倚賴俄羅斯提供廉價能源,多年來大家互利互惠相安無事。一旦以「政治正確」劃線,還要站在「道德高地」,而且要以米國馬首是瞻,那麼問題就來了,歐洲多國能源短缺,不准用俄國石油和天然氣,就只能買貴幾倍的美國石油和天然氣,法國、德國都埋怨吃了大虧。西方各國包括米國英國的通貨膨脹加劇,米國九月份通脹八點三,升到四十年來的歷史高位,人民叫苦連天。聯儲局一再加息以應付高通脹。


由於包括法、德、意、英的歐洲各國能源價格飛升,各國領導人預告「這個冬天會很冷」。剛剛換人的英國政壇也被民生、社會、經濟難題搞到焦頭爛額。一心仿傚戴卓爾夫人「鐵娘子」氣勢的新任女首相卓慧思(內地譯作特拉斯),本來提出向每個家庭補貼能源支出,讓百姓放心;但提出一系列向中產加重稅的方案,引發民怨沸騰,昨日(十月十四日)宣布「炒」掉只上任一個月、正在美國開會的財相關浩霆,以平息民怨,隨即叫前外相侯俊偉接任。


我們生活的香港,雖然是「外向型經濟體」,經濟增長受外圍因素影響,但在民生方面,似乎又很安全。近日媒體在街市向市民和商販採訪,蔬菜肉類售價並無明顯升幅。因為香港的蔬菜、肉類絕大多數來自內地,商會人員認為,由於外匯市場波動,人民幣被推到歷史新低,這也使到由內地供港的食品價格被人民幣低水抵銷了。香港市民不用「過緊日子」,也正是香港作為東方大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所享有的好處。


不過香港也有自己的難處。政府宣布入境防疫措施改為「0+3」,即取消指定酒店隔離檢疫、在指定處所醫學觀察三日,許多市民立即飛到開始接受自由行遊客的日本,也就是說,累積了兩年多的旅遊購買力,一下子傾瀉在日本;而由於至今與內地未能實施免隔離通關、除少數願意接受在「健康驛站」隔離的香港人因為家事要返內地之外,沒有人去內地旅行,也完全沒有內地遊客來港。所以,倚賴遊客的零售、餐飲、酒店、旅行社行業仍處於困難之中。


各行業巨頭以及立法會議員,都向政府「施壓」,要求政府向內地有關方面「努力爭取」盡快實現「免隔離通關」。不過,昨天媒體報道,內地防疫專家組最高負責人,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明確表示︰堅持「動態清零」的方針不動搖,聲稱如果一開放,勢必會增加確診人數、增加醫療系統的負擔。這一番話背後的意思是,香港與內地短期內都不可能做到「免隔離通關」。深圳官方表示,若疫情受控,必定會增加「健康驛站」(檢疫隔離酒店)的房間數量云云。這正是表明,香港與內地之間的正常通關仍然遙遙無期。


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一百多日,官員都是「挽起袖子」做實事的實幹型,在搞好市容衛生和改善居住條件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多處「過渡性房屋動工,起碼可以讓輪候公屋多年的困難戶暫時改善居住條件。但最終還是要加快公屋興建,讓輪候公屋的市民真正能住上屬於自己的居所。(二零二二年十月十五日)

Saturday, October 08, 2022

期待復常

 



期待復常(隨感)

行政長官李家超七月上任時,以「同開新篇」為口號,決意「目標為本」,做事要落到實處。市民都寄予厚望。到今日是新一屆政府上任一百日,據稱各政策局都已提交「百日小結」予行政長官;李也表示將會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中體現各範疇的戰略、策略和措施,務求將參選時的承諾和施政理念逐一兌現。但回首這一百日,除了由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牽頭的「整治衛生黑點」(新的「清潔香港運動」)初見成效外,與內地商討「免隔離通關」仍未有進展。本港疫情雖已稍微緩和、但感染人數仍處於每日三至四千的高位;內地每日確診人數也一直在一千左右徘徊,很難期望內地當局貿然實施「免隔離通關」。



眼見日本、韓國等紛紛放寬入境檢疫限制、吸引旅行團甚至「自由行」旅客,香港實在備受壓力、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因為香港如果再拖延放寬入境檢疫限制措施,外來客人都被其他地方吸引去了。港府主管部門審視確診個案的來源構成數據之後,認為外部傳入確診個案的比率很低,大部分確診者在扺港當日的檢測或隨後的監察中成功攔截,所以已將原本的入境者在指定酒店隔離三天、然後居家醫學監察四天(俗稱「3+4」)改為扺港不用在酒店隔離、只在自行選定的居所或酒店作醫學監察三日(俗稱「0+3」)。這個「冒險」的決定九月二十六日實施以來大受歡迎,而且運作良好,整體確診數字並無出現大反彈。隨即,「桌球大師賽」、「七人欖球賽」、「金融高峰會」都相繼宣布舉行,期望可以挽回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盛事之都地位和市場對香港的信心。



但市民特別是商界的呼聲絕不只是現在的0+3,而是0+0,即是全部免除限制;普羅大眾更是期待盡快可以與內地實施「免隔離通關」。因應目前內地要求入境者先在深圳「健康驛站」(即「隔離酒店」)隔離一周、但房間甚少不足以滿足市民所需,香港方面甚至提出「逆隔離」的建議,即是先在香港的指定方艙醫院等設施實行隔離,然後閉環送到內地。但內地方面仍未答允。有身為「政協委員」的知名商人在報章撰文,稱北京方面在「二十大」(黨的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十月中旬在北京舉行)之後將會有重大宣布,更言之鑿鑿不是「空穴來風」。是否真確,再看一個星期便知分曉。



內地一直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最高原則,甚至聲言犧牲一點經濟發展也在所不惜,固然是站在道德高地。但是如果因為保住患者生命而長時間停工停產,打工者、個體戶和大學畢業生失業,十幾億人民生活水準下降、國家經濟發展停滯,這個沉重代價是整個國家和民族都無法負擔的。這種做法,與六十年代末期那位偉人為了崇高革命理想而發動「文化革命」、最終造成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的歷史教訓甚為相似。如今許多國家都不得不在控制疫情與保障民生之間找出平衡點,因而逐步讓社會生活回復正常。如果中國內地繼續堅持「動態清零」、實施嚴格限制,就日益自我孤立。疫情發展到今天,不但有預防疫苗,也已研發出口服藥,那就可以「無病預防,有病治療」;人民群眾大面積的核酸檢測常態化;一旦發現確診者,也可以馬上隔離治療。這樣整個社會就可以回復正常生活,不必再讓全民付出被限制的代價。(二零二二年十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