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任務(隨感)
隨着內地推出防疫抗疫「新十條」措施,用內地民眾的話來說是「放開了」,香港也因應疫情變化實施新的防疫抗疫措施。首先,與內地相關部門商討之後,雷厲風行,立即落實新做法,由星期一(十二月十二日)凌晨起,跨境貨車不再實施入境深境後全車消毒、換人駕駛的措施,香港司機可以全程操作、點對點交貨或提貨(仍要做核酸檢測確證無帶病毒);其次是由星期三(十二月十四日)起,市民進入各類場所不再掃描「安心出行」,但仍要檢視「疫苗通行證」即俗稱「針卡」;第三是抵港人士不再以「黃碼」限制活動,只要抵港在機場檢測呈陰性,就可以進入食肆及各類場所,即是變相實施「0+0」。
兩年來香港市民用手機下載並頻繁使用的「安心出行」程式,至此已完成歷史任務。不過,醫務衛生局長呼籲市民不要急於刪除手機上的「安心出行」程式,因為,這個程式兩年來經過多次更新,尚有預約檢測、記錄檢測結果、顯示接種疫苗紀錄等功能。局長更明言,放寬限制並不等於疫情已經過去,至今疫情仍在大流行,市民不能掉以輕心,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減少聚集仍是需要的。有市民以為所有限制措施都取消,上酒樓飲茶時不帶「針卡」、未能反掃「疫苗通行證」,只好掃興而回。也有抵港人士聲稱,「取消黃碼就不會自我限制」,不等抵港核酸檢測結果就進入食店用餐。港府官員說,「抵港防疫須知」已清楚訂明︰未有檢測結果就自由行動的做法是不允許的。
其實不僅香港,中國內地以及世界各地,對付疫情的政策都陷於兩難,難以在持續抗疫與保障民生之間取得平衡。三年前,從未出現過的新型冠狀病毒襲擊人類(當時命名為「新冠病毒」)。疫情突如其來,人人都手足無措,各國各地為截斷傳播鏈,都採取隔離、封控措施。但是兩年多來,病毒不斷變異,傳染性高,無論如何「嚴密」的隔離、封控都難以達到「清零」的理想目標;而長時間的封控隔離,令經濟活動和社會民生付出極大代價。
被視為「抗疫優異生」的中國內地,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一直堅持「動態清零」策略,事實上也做到人口基數大但死亡率極低的效果。但持續兩年多的嚴格封控,仍然無法抵擋病毒的不斷變異;至最近幾個月,各地疫情反彈,專家認為,病毒不可能徹底消滅,人類應該學習與病毒共存。在病毒變種至「奧米克絨」,傳播快、潛伏期短、病癥較輕、傷害較小的階段,中國內地也改變策略,放開管控,讓民眾自行負責自己的防疫和治療。這樣一來,人們都不再倚賴政府或埋怨政府,而是自覺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十二月十五日,港府公布「教師專業操守指引」,市民咸表歡迎。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肩負教育下一代重任,身為表率、行為端正、傳授正確知識、引導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本是應有之義。但由二零一二年的「反國教」、二零一四年的「黃傘行動、二零一六年的「佔中」、二零一九年的「黑暴」(「反修例事件」),都可以看到教師中的害群之馬,利用教材和講台,向青少年灌輸錯誤觀念,把學生推向違法犯罪深淵。政府此時修訂教師專業守則,劃清界線、明辨是非,是必要和及時的。(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