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隨感)
三年疫情封關沒有遊客,香港經濟一潭死水,於是人人寄望開關;去年二月高鐵重開、全面通關、旅遊恢復,但遊客消費模式改變,經濟復甦速度不似預期;老米不斷打壓中國企業、製造貿易壁壘,香港受累,於是港府從去年起設法大搞大型活動、高峰會,並派出官員出去宣傳香港、「說好香港故事」。但地緣政治因素令出口受累,內地經濟振興未如理想;去年底以來,港府大力推動「夜繽紛」,更要求十八區都搞特色旅遊項目,期望「日夜都繽紛」。政府也鼓勵各界搞大型活動,突顯香港是「亞洲國際都會」、「盛事之都」。
但是一場萬眾期待足球表演賽,「明星」缺陣,政府和市民都被徹底激怒了,外媒趁機加油添醋唱衰香港。不過我老牛從媒體報道中留意到,如今遊客來港的心態和模式已經改變,不再只是以購物、觀光、拍照,而是注重尋找有香港特色的事物「打卡」(影相)、注重體驗式的「深度遊」。所以老牛認為,「日夜都繽紛」當然可以吸引本地市民和部分遊客消費,但畢竟是短視的做法;而認真「說好香港故事」、發掘香港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讓內地「深度遊」旅客了解、認識香港,特別是香港在中國革命歷史的地位和價值,可能更加重要。
政府和旅遊業界都強調,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航空樞紐、國際都會,但他們似乎忽略了︰香港不僅曾經是被英國管治一百五十六年的經濟大都會,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推翻帝制的革命策源地。孫中山先生曾在香港大學前身西醫學堂學醫,一八九七年以最優成績畢業。一九二三年二月二十日,孫中山重訪香港大學並在陸佑堂作講演時說,「香港與香港大學是我知識誕生之地」。孫中山年輕時與當時並稱為「四大寇」的好友在港商談反清大計,並成立「興中會」。港府雖然早就設立「孫中山史蹟徑」,但宣傳不足,未引起重視。
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七和十八日,中國文學家魯迅先生應邀訪港,在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禮堂,作了題為「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兩場演講。中國文學家、印度學研究開創者許地山曾應邀出任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晚年一直居港,去世後葬於薄扶林。黃永玉年輕時在香港辛勤創作、發表作品而成為知名木刻家、畫家、美術教育家;漫畫家廖冰兄也曾在香港發表許多膾炙人口的政治漫畫;教育家、翻譯家、革命家蔡元培晚年居香港,去世後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中共才子、曾任外長的喬冠華也曾在香港留下足跡。
中共早年在香港的活動也曾是中共引以為自豪的事跡。中共一九二一年在上海創立,一九二二年共產黨員蘇紹徽(蘇兆征)領導香港海員罷工、一九二五年策動「省港大罷工」,都對中國近代史有深遠影響。抗日戰爭期間,香港居民組成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參與對日軍的遊擊戰,並營救被俘英軍,以及轉移被困於香港的大批中國內地知名作家、藝術家、學者、教授。本地出生的共產黨員黃作梅曾因營救英軍有功,戰後一九四六年獲頒MBE勳銜。黃作梅出任第二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可惜一九五五年作為中國代表團之一赴印尼參加「萬隆會議」時,在「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中遇難。這些香港近代故事,很可能會吸引「深度遊」旅客去探究。(二零二四年二月十七日)
9 comments:
很認同!香港在中國發展的歷史中有很重要的角色,最低限度影響中國深遠的鴉片戰爭,香港是其中一個主角,國內人讀歷史都有讀這一部份,肯定他們是有興趣親臨香港見證一些歷史遺址、遺物的,我們好應將這些東西整理好,令他們能夠有系統的參觀。
現在好多內地人來香港讀書. 內地一日千里, 政府亦要借鏡, 加把勁帶領香港發展.
謝謝和平兄和小月。是的,內地課本都有談及鴉片戰爭、林則徐等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重要的是香港自己要看到自己的歷史定位和優勢,講好香港故事,不但是宣傳「金融中心」、「購物天堂」,還要讓自己的下一代和內地客人知道香港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
小月博友說得對,現在有好多內地學生在香港求學,他們看到的是香港的國際化優勢,有助他們日後向外發展;但年輕人不太留意香港為何成為今日的香港、也不太了解香港曾經是革命策源地,不了解因為香港當時是英國管治、有別於內地城市,因而成為國共兩黨都利用的地方。如果讓年輕一代了解這些歷史,對現實的看法就不會太簡單、片面或者偏激。當然,內地經過四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已經發生很大變化,香港如果不加緊做好,很容易被大灣區「邊緣化」、內地城市超越、被拋離。
作為市民,完全感受到政府出資搞辦多項活動,可是有些未必預期的好,明顯是邀請美斯一眾球員來港表演,可是事與願違...
首先要做到,本地人都好應該撐番本地零售業,不致於經濟萎...
謝謝森伯伯。說得好,本地人就要先撐本地,所以老牛基本上是「留港消費」,當然也偶爾與朋友北上,但期本上都是「撐本地零售業」。至於「足球明星騷」,真是好事辦成壞事,雖然老牛不是陰謀論者、不相信是敵對勢力故意令香港「冇面」,但至少是不但球迷、連不是球迷的其他市民都被激怒了。後來我看到一個「明星」着唐裝衫「道歉」的視頻,不過我覺得於事無補,內地立即取消表演賽,便知道事情鬧大了。
更正︰「期本上」是「基本上」之手誤。
牛兄在文中道出香港早年與中國歷史上的關連事跡和地點,實在有趣和有意義。回想亞發多年前也曾到有關地點一看,只見到簡單的一面介紹牌,連一兩個可以「打卡」的亮點也欠奉。希望有能之士能細看牛哥上文,從中取材,打造更多香港獨有的景點。謝謝牛哥分享。
謝謝發哥鼓勵。老牛曾經為一本普及版「香港史」畫插圖,文字作者給了許多歷史資料影印件給我在構思時參考,所以對由上古至近代的歷史大事略有了解。其實香港應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歷史地位自信,不可妄自菲薄,也不能急功近利。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