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7, 2025

源頭減廢


源頭減廢
(亂彈琴)

前幾天,我在住處附近的大型超級市場買了日常用品,用自己帶的環保購物袋盛着離開。剛出了超市大門,行人路邊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迎上前來,攔住我,說是要做個街頭訪問式的「問卷調查。我看見他們的非謀利團體胸章標誌,相信他們不是騙子,便停下腳步,接受他們的「問話」。


年輕人問︰「叔叔,看來你很注重環保喎,你每次去超市購物都是自備購物袋嗎?」我答︰「是的。」年輕人問︰「家居垃圾有沒有分類呀?」我答︰「沒有。」年輕人覺得奇怪,停了幾秒,問︰「為什麼?」我答︰「因為我唔使做分類。」年輕人問︰「點解呢?」我答︰「因為我從來不買塑膠樽裝或金屬罐裝飲品,包括水或有味飲品。我自己一直都自備水樽。」年輕人問︰「可樂總會買一兩罐吧?」我答︰「早就聽說飲可樂無益,我起碼二十年沒有買過罐裝或樽裝可口可樂。」年輕人說︰「家中的廢紙也可以分類回收,你連報紙都沒有嗎?」我說︰「是的。我不買報紙和雜誌,十年前去九龍公園早運之後,回家時會取一兩份免費小報,後來連免費報紙也不要了,只看電視新聞。」年輕人也許覺得不可思議︰這位阿叔實在是怪人,太異乎常人了。


年輕人再問︰「你家連廚餘都沒有嗎?」我答︰「是的。我如今是『孤家寡人』,自己不煮飯,午餐買外賣,晚餐在女兒家吃,所以沒有廚餘。」年輕人又問︰「午餐為什麼不在茶餐廳或快餐店吃,而要買外賣呢?外賣要用飯盒,即使是非塑膠、可降解物質,也還是要丟棄用完的飯盒,不夠環保呀?」我答︰「自從去年四月下旬政府要求『走塑』,不准再用發泡膠或不可降解物質外賣飯盒,我就自帶容器去外賣點買外賣,吃完自己洗乾淨,不用一次性外賣飯盒。我這樣做,就是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盡量做到『源頭減廢』,可以不買的不買,可以不用的不用,減少不必要的金錢浪費,也減少要丟棄的垃圾。雖然政府暫時擱置垃圾徵費計劃,但日常的減廢仍然要繼續推行。」


年輕人告訴我,他本職是鋼琴教師,在這個環保團體做義工。他要做問卷記錄,問我姓氏、年齡、職業,我說︰「我已經退休,因為沒有退休金,所以只能說是離開職場,至今十幾年了。」年輕人說︰「看不出喎,你看上去大約六十幾歲。阿叔你keep得好好,沒有老態,一直有堅持做運動吧?」我說︰「是的。早看過一些手機資訊說,金錢、權力、地位、名氣都是過眼雲煙,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有健康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所以自己要管好自己的健康,不用花錢、只須花時間和心機就是堅持做運動。」


我老牛用自己的行動實行「源頭減廢」,是希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希望形成風氣。去年起實施的「走塑」政策,關注的是日用的小型塑膠用品;整個社會而言,尚有許多廢棄物品等待人們去研究如何回收或者循環再用。例如舊車胎就是一個難題。有的地方用舊車胎製成兒童遊樂場大玩具,有的地方用舊車胎研磨成粉末製地磚用來鋪路,等等,但都難以消耗每日換出來的舊車胎。另一個以往不受注意的可回收再用的物品是玻璃瓶。十四年前即二零一一年,我老牛曾投書某大報評論版,提及「源頭減廢應包括玻璃回收」。


該文大意是︰「香港部分地方、屋邨、大學、醫院範圍內的行人路,所使用的地磚是香港研製的「環保再造磚」,這些地磚是廢棄玻璃循環再造的產品,成本比水泥磚、煤渣磚還要低廉,價錢甚有競爭力,而且在本地生產節省運輸成本費用,是值得大力推廣的環保工程。香港理工大學早在二零零二年就開始研製「環保再造磚」。二零零八年,第三代環保再造磚在中國國際發明展覽會上奪得金獎和特別獎。環保再造磚在二零零五年已設立生產線,生產的環保再造磚主要供應房屋署、水務署和多間大學。


「香港政府環保署二零零四年起,在港島十三個屋苑進行家居固體廢物源頭分類計劃試點,鼓勵居民把廢紙、汽水啤酒鋁罐和飲用水膠瓶等三大類廢物分別投放在不同顏色的收集設施。現時除了大家熟悉的「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三大類以外,可回收物料類別已擴展到其他金屬及塑膠類製品。可惜,玻璃瓶卻至今未列入廢物源頭分類計劃之內。而市面每日產生廢棄玻璃瓶最多、最集中的食店、飲品店、酒吧也未有切實可行的回收措施。


「本港垃圾堆填區日趨飽和,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是︰一邊是大量固體廢物運到堆填區、令我們有限的環境不勝負荷;而另一邊則是,成功回收用以循環再造的物料只佔被棄置固體物料的百分之二至三,大量的可以循環再造的物料被當作廢物,與爛菜、廚餘、污物混在一起送到堆填區,造成環境空間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浪費。我建議,不妨在藍色、啡色、黃色回收筒旁邊,加一個綠色的『玻璃回收筒』,讓玻璃瓶回收納入正途,市面廢物源頭分類也做到常規化。此舉不但減少堆填區的壓力,同時增加循環再造材料的來源,可謂一舉兩得。」

此文刊出之後,政府有關部門果然「從善如流」,開始向酒吧回收酒瓶,並在各區各屋邨屋苑放置的「三色回收桶」外,再加一個綠色的「玻璃回收桶」,確實是好的開始。(二零二五年十月二十八日)

 

Monday, October 20, 2025

不要熬夜


不要熬夜
(隨感)

老牛的前上司在某歷史悠久市民報紙的主筆位置退休後,仍「退而不休」,在「優圖」(You Tube)開了一個帳戶,每日對着鏡頭評論天下大勢,包括中美關係、俄烏戰事、兩岸關係、國情內幕以及香港本地的政經大事,為讀者和聽眾解開新聞背後密碼。每次在帳戶貼上最新視頻的時間都是凌晨零時十幾或幾十分。我老牛回覆了一段話︰「每次貼文,都是午夜過後,顯然又是熬夜了。我老牛早已退休,如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早睡早起。建議你也建立適當的作息規律,不要再像在崗位上時那樣經常熬夜、不要再透支了。愛惜自己,珍惜今天。」前上司回覆了一句︰「謝謝牛兄。」寥寥數語,盡顯互相關心的兄弟之情。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雖然出自農耕社會,以及遠古時代黑夜照明不易為而順應自然,但總體來說是符合科學、十分合理的。最近媒體報道一個關於睡眠的研究結果,引述專家的說法,大意是,人體在黑夜進入睡眠狀態時,分泌的一種賀爾蒙能有助清除體內的有害物質、促進身體健康;所以專家提醒,正常情況下不要晚於深夜十一時就寢,深度睡眠七至八個小時才是健康的。專家還說,人過了午夜之後才就寢,即使睡足八個小時、補回大腦和肌體的「休息時間」,但人體分泌有助修復的賀爾蒙的時間已過,即使睡到中午才醒來,仍然會覺得不足夠,失去了的「黑夜」無法「補」回來。


但人類總是喜歡挑戰自然規律,「日出」時間內做不完的事情,「日入」時間還要繼續做,於是中國人有了一句成語叫做「夜以繼日」。中國內地一九五七年全民大煉鋼鐵到一九五八年的「大躍進」時代,完全不講究自然規律、不眠不休地「鼓足幹勁」不消說,一九六九到一九七三年「抓革命促生產」年代,更是隔三差五地搞「大會戰」。當時在海南島深山開荒的「大會戰」,通常是凌晨三點起床割膠,中午十一點收膠回來吃過午飯,立即投入大開荒,一直幹到晚上八點天完全黑了才下山。那時為了把生產搞上去,用的不僅是「人海戰術」,而且是「疲勞戰術」。


「疲勞戰術」不是什麼新發明,許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是喜歡「開夜車」,意思是平時不肯花多點時間去複習功課,到了測驗或考試,才不眠不休地讀書、背書、溫習,通宵達旦,作「最後衝刺」,務求以最短時間記住最多的考試內容以應付考試。在這樣的學生看來,這是最合算的時間安排,符合「最少時間最大效益」的經濟原則。不過教師通常勸學生「平時多燒香」(勤於溫習),不要「臨急抱佛腳」(突擊溫習)。教師所說的,不但是人腦積累知識是一個漸進過程、一定要「溫故知新」的規律,也是一個符合健康生活準則的自然規律。


老牛退休前在以時事為主的紙質媒體工作十幾年,這家媒體本來不必如電視台新聞部那樣爭分奪秒,也不必如日報般趕在午夜定稿落機付印、天亮前發售,所以大可不必熬夜,正常「寫字樓時間」即「朝九晚五」便足以完成工作。但主持者有一股衝勁和韌勁,總要拖到深夜才處理稿件,總要看完所有大樣、有靈感才動筆寫「卷首筆記」,所以每每要拖到製作部出片的「死線」(Deadline)才最後簽清樣。同事們對這種工作方式和習慣心有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其實這種工作方式和時間安排並非必要,只是主持者的習慣或者說是「心魔」而已。每周工作總結,同事們都提出改進建議,主持者也覺得有改進的空間,但總是敵不過自己的心魔,總是要工作到心力交瘁、精疲力竭才覺得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公司。這種心態,從正面來說,是共產黨當年大力鼓吹的「生命不息衝鋒不止」的積極人生態度;但從負面來說,那是不尊重生命、不顧客觀規律的蠻幹態度。


從主持者的角度,當然是「精益求益」、「品質第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不在乎拖班、熬夜;但在行政部門的角度,日日拖班、工作時間超長,冷氣和照明用電多了,不時會向主持者發「警告信」。而從員工的角度,沒有必要的拖班和熬夜是無端消耗生命,是浪費時間、不講效率。民國時期的中國文學家魯迅先生說過︰「無端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當然,員工「人微言輕」,最終還是主持者說了算,所以那時即使有怨氣,為了生計也只好忍。老牛退休離職時,真有點「脫苦海」的感覺。


如今已退下日報全職崗位的前上司,搞「自媒體」、學做「網紅」在鏡頭面前講話,製作時間完全由自己控制,白天工作時間之內做好資料搜集、寫好文案、準備好技術器材,就可以達到預期目的和效果,完全不必熬夜。老牛對前上司的「不要熬夜」的「善意提醒」,自然會引起前上司的共鳴。(二零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

Monday, October 13, 2025

初一十五


初一十五
(時評)

中國交通運輸部十月十日星期五,發布關於對美國船舶收取「特別港務費」的公告。公告稱,今年四月十七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關於對中國海事、物流及造船業的「三零一」調查措施。自十月十四日起,將對中國企業擁有或經營的船舶、中國籍船舶及中國製造的船舶加收港口服務費,嚴重違背國際貿易相關原則和中美海運協定,對中美間海運貿易造成嚴重破壞。對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准,自二零二五年十月十四日(按︰就是美國開始收費的同一日)起,對美國的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擁有船舶所有權的船舶;美國的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運營的船舶;美國的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直接或間接持有百分之二十五及以上股權(表決權、董事會席位)的企業、其他組織擁有或運營的船舶;懸掛美國旗的船舶;在美國建造的船舶,由船舶掛靠港口所在地海事管理機構負責收取船舶特別港務費。


粵諺有云︰「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本義是,既然你初一日拜神,我也可以十五日拜神,意思是你這麼做,我也可以這麼做。美方先宣布對中國船隻(不僅是中國註冊船隻,連外國擁有的中國製造船隻都包括在內)收港口費,中方於同一日對美國船隻收取港口服務費,就是這樣的「對等措施」,這不僅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而且是「以其人之道還自其人之身」。中國商務部表示,中方的相關反制措施旨在維護國際航運和造船業的公平競爭環境,是「正當防衛」行為。美國一家商業諮詢機構負責人彼得.亞力山大表示︰「美國自己首先這麼做,中國只是以牙還牙;這不過是又一輪針鋒相對的談判策略。」



過去二十年,中國已經躍居世界造船業第一大國,造船廠有能力同時承造商業與軍用造船項目。美國政府決定對中國船隻徵收費用,以為可以推動美國本土造船業復甦、同時削弱中方的造船實力,這一做法反而迫使中方採取反制措施。有媒體測算,中國對美國船隻徵費起點為每公噸四百元人民幣,一艘巨型油輪每次停靠港口需額外支付六百二十萬美元。而且中方的收費逐年遞增,到二零二八年四月十七日收費是每公噸一千多元。美方真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在宣布對美國船隻收港口費的前一日,十月九日,中國商務部公布了幾個關於稀土原料、產品和技術出口的文件,大意是,境外組織和個人在向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出口含有原產於中國的稀土原料、產品,含量百分之一以上,必須獲得中國商務部頒發的兩用物項出口許可證件。使用原產於中國的稀土開採、冶煉分離、金屬冶煉、磁材製造、稀土二次資源回收利用相關技術在境外生產的物項,要出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就需要中方的出口許可。用於永磁的稀土原料和產品都要取得中國商務部許可才可以出口;軍民兩用物項要逐一審批。


特朗普對於中方限制稀土出口的動作表示震驚,他說,半年來美中關係良好,但中方近日發生很奇怪的事,加強限制稀土出口的一系列舉動甚有敵意,決定由十一月一日起,對中國進口美國的商品,在原本徵收百分之三十關稅的基礎上,再額外加徵百分之一百關稅,即稅率為一百三十;並宣布同日對「所有關鍵軟體」即半導體和高端晶片實施出口管制。同時,特朗普稱沒有必要在月底南韓慶州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峰會上會晤中方領導人,但後來又改口稱還要看看,不確定云云。其實,所謂「美中領導人月底在南韓會晤」的說法,一直都只是特朗普自說自話,中方並無證實;特朗普急於要見中方領導人,本來就是受到國內豆農訴苦的壓力,期望可以在會晤時當面要求中國購買美國大豆。今年中國暫停購買美國大豆,美國那邊已經進入收成季節了,但中國一張訂單都沒下。老普如果取消會見中方領導人,當面推銷大豆的計劃就落空了。


中國稀土冶煉分離技術目前仍是獨步天下,提純程度遠超西方技術水平,已經形成技術壁壘。稀土雖然不稀有,但高效提煉稀土的能力,目前只有中國擁有相關技術,所以,對稀土相關技術進行出口管制,也能讓中國更好的去卡美國脖子,讓這種「卡脖子」成為談判桌上的籌碼。中美都在為本月底即將舉行的兩國關鍵會晤準備籌碼。中方的行動說明,雙方的談判過程,不像美國一廂情願以為只對美國有利。今年六月雙方代表倫敦會談之後,中國加大了對美國稀土磁鐵的供應,但也加強了對稀土磁鐵最終用途的追蹤。但是九月馬德里會談之後,美國單方面加強限制中國企業的小動作,令中方甚為不滿。如今繼續加大對稀土的管控,顯然,在貿易戰中,中國越來越掌握住節奏。



經過這麼多輪高級別會談,中美兩國仍未能最終談妥貿易協議。很顯然,中美博弈不會只存在「和解」和「脫鈎」這兩個極端狀態,而是在一個長期「鬥而不破」的拉扯狀態,「卡脖子」手段不是只有美國會用,中方也會用自己的強項對美國「卡脖子」,趁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出口管制的許可體系。特朗普今年一月宣誓就職以來,已經製造了許多令世人愕然的「驚喜」,特別是特朗普視為得意之作的「對等關稅」,據特朗普自己說是讓美國政府賺了許多錢,但同一時間讓世界各國蒙受損失。許多國家怯於美國的強權壓力,不得不俯首簽訂高關稅貿易協議,只有中國至今仍與美國談判。中方已經看透了美國的套路,做足準備應對美國的無理打壓,近日的一系列舉措正好顯示中方有備而戰。中方的「不跪不退」甚至反過來「卡脖子」,就是特朗普自找苦吃的結果。(二零二五年十月十四日)

Sunday, October 05, 2025

政府停擺


政府停擺
(時評)

在美國,由於參議院未能通過由共和黨提出的撥款法案,政府由十月一日星期三起暫停運作,就好像舊式時鐘的發條(粵語稱「上鍊」)彈力用盡,鐘擺不再左右擺動了,所以俗稱「停擺」。十月三日星期五,民主黨人第四次否決了一項無附加條款的臨時法案,該措施旨在將政府運作延續至十一月二十一日。共和黨人也否決了民主黨的替代方案,該法案包含一萬五千億美元的額外支出,主要用於醫療健保。眾議院共和黨人則宣布,議員們將在外再停留一個星期,在十月中旬之前沒有表決計劃。因此,政府停擺就要拖到十月上旬之後。


政府停擺期間,除必要服務部門員工例如警察、緊急部門人員要無薪工作(當值)外,大多數聯邦政府僱員被迫放無薪假,所有博物館關門。美國總統特朗普稱,將把握政府停擺的機會,清除政府內的枯枝、浪費及欺詐,以節省數以十億美元的公共開支。白宮發言人萊維特表示,特朗普團隊正研究可削減的聯邦政府職位,以及與政府理念不一致的機構,估計可能裁員數千人。民主黨與共和黨互相指責、各說各話,屬於共和黨的美國眾議院議長約翰遜批評民主黨玩弄政治遊戲;眾議院民主黨(少數黨)領袖傑弗里斯則指出,這是共和黨自己製造出來的「燙手山芋」,共和黨要為政府停擺負上責任。堂堂大國強國竟然政府資金斷鏈,搞到自己政府停擺,實在是讓天下人笑話。


美國政府對上一次「停擺」是特朗普上一個任期內的二零一八年,持續三十五日,造成GDP減少百分之零點四標普全球評級表示,美國政府近期停擺可能只會對GDP增長造成輕微打擊;但隨着聯邦政府可自由支配支出暫時縮減以及市場情緒低落,經濟不確定性正在上升。經濟部門估計,政府停擺每持續一星期,會造成經濟損失一百五十億美元,增加四萬三千人失業,經濟增長可能下降百分之零點一至零點二。彭博經濟研究顯示,如果政府停擺持續三星期,失業率可能會從八月的百分之四點三上升至百分之四點六至四點七。


一直以來,美國的強大和成功,乃至成為世界最強超級大國,都被認為是美國制度的勝利,成為各國爭取民主的鬥士仰望的楷模。美國的兩黨制,一直被視為權力制衡的象徵,是民主制度的成功範例。但如今這個「民主自由」國度的現狀,似乎成了令人反思的標本。特別是特朗普今年初第二次上台之後,全部心思都是復仇,就是報復上一屆被民主黨拜登打敗之仇,不斷以總統行政命令推翻拜登的政策、以法律手段起訴曾經調查他的檢察官、派遣國民警衛軍到由民主黨人主政的州份和大城市,美其名曰是要「改善治安」。


特朗普在最近由國防部召集的「八百將軍大會」上說,派軍隊到各大城市遏止罪案、維持治安是「內部戰爭」;還對將軍們說,「不認同、接受、不服氣的可以立即離開;這一離開,你的軍籍和前途就沒有了」,意思就是立即開除。這次政府停擺,特朗普揚言要解僱民主黨籍聯邦僱員、叫停民主黨提出的民生項目。總之,一切都是為了徹底趕絕曾經掌政的民主黨。互相制衡的兩黨制變成互相傾軋,變成你死我活的鬥爭,還有什麼「民主」可言?為了徹底壓垮政治對手,無所不用其極,國計民生也置之不顧,還有什麼「正義」可言?



特朗普第二任期一開始,特朗普就推出一系列令世人莫名其妙的政策,特別是他認為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對等關稅」政策,把關稅利劍斬向各國,包括自己的忠實盟友。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不得不接受特朗普提出的「關稅」稅率標準,眼巴巴看着特朗普收割自己的利益。只有中國敢於提出「不跪不退」,拿出自己的反制手段,所以在歐洲談了三次仍繼續談。稅率未有定論,中國的反制措施已經生效︰一是限制稀土出口,二是對可以入口中國的美製晶片進行調查和限制採購,三是不買美國大豆。時至今日,大豆已到秋收時節,來自中國的訂單一張都沒有,一直支持特朗普的豆農眼看血本無歸,叫苦連天。



特朗普還要耍嘴皮,說「我們國家從關稅中賺了許多錢,可以拿出一些來補貼農民」,又說「四個星期後我就會與中方領導人會談,主題就是美國大豆,我會叫他快點買美國大豆」。現在還叫什麼?中國已經改向巴西等其他國家買大豆,早已滿足需求,一船一船運回中國了,美國的大豆就讓它爛在地裏吧。這樣的結果,特朗普挑起關稅戰那一刻就應該預料得到了,只是他自視過高,以為全世界都會跪地吻他的屁股。自作自受、自食其果,這便是中方早就說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現在才着急,已經太遲了。(二零二五年十月六日)

Monday, September 29, 2025

合規劏房



合規劏房
(牛眼看社會)

立法會九月二十六日三讀通過「簡樸房條例草案」,規管「出租劏房」(官方稱為「分間單位」)面積、設置等,明年三月起接受登記。立法會以不記名投票通過草案。新條例規定,出租劏房面積至少要有八平方米,也要符合消防、結構安全,要有獨立廁所;如果廁所沒有窗即所謂「黑廁」,就要裝抽氣扇。單位窗戶可以面向天井,但天井最低層要有出入口。符合規定條件的「劏房」稱為「簡樸房」,業主明年三月起,須向當局登記為「簡樸房」,之後有三年寬限期改裝這一類出租單位。二零二七年三月起,出租未登記或認證的劏房屬違法。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表示:「為促使業主、營運者盡早為分間單位取得認證,我們會將寬限期屆滿前的六個月,定為一個『倒數期』。經登記但仍未取得認證的分間單位,不可定立新的住宅租賃。現時居住環境比最低標準更差的劣質劏房,會逐漸被淘汰。若有更多輪候公屋的住戶,有更多合理居所選擇,市場對分間單位的需求就會減低,因此我們預計分間單位的租金水平,在規管制度推行後,亦難有大幅上調空間。」不過老牛認為何局長的估計過於樂觀。如果市場對「簡樸房」仍有剛性需求,業主或經營者對劏房進行改造需要投入資金成本,不但租金難降,有經營者估計會加價一成;也會有人因為租貴而找不到安居之所。


「劏房」的存在,完全是市場需求造成的,也非今日才有。許多「劏房」狹小、沒有窗、不通風,環境惡劣,被學者、官員視為「不人道」的「不適切居所」。但由於「劏房」租金較完整單位略低,一些低收入家庭、因為各種原因不符合申請公屋資格又無力負擔貴租的人士,不得不租住這樣的「劏房」。


其實這類狹窄居所非香港獨有,全世界的大都會、大城市都有;只是因為早前有主管港澳事務的京官來港考察,就港人居住問題向港府提出了「告別劏房」的期望。港府不敢怠慢,立即成立一個「小組」去研究「劏房問題」、制訂「合格標準」(命名為「簡樸房」),並設定改善限期及「取締劏房」時間表。九月二十六日通過的條例,便是這個小組進行市場研究調查、聽取持份者意見、草擬相關條例的最終結果,算是對期望「告別劏房」的京官和市民的一個交代。但這樣一來,一方面引起經營「劏房」的小業主或投資經營者不安,擔心被淘汰甚至違法;另一方面也引起租住「劏房」人士的不安,擔心經改善或符合標準的「簡樸房」租金太貴、負擔不起而落得個「無處容身」的下場。


不久前,一個由某社會組織策劃的「表達訴求」的記者會(其實是「訴苦會」),一班「劏房戶」家長,藉有研究數據顯示,居於「劏房」的學童有若干百分率會患上「脊柱側彎」的「結論」,要求政府關注劏房學童的成長和健康、「優先編配有學童的劏房戶入住公屋」。如果只看電子媒體的鏡頭片段,那些「訴苦」、「訴求」當然值得同情;但如果了解香港的歷史和實情、了解那些「訴苦」、「訴求」的由來和背後故事,便會明白,那些「訴苦」、「訴求」是不切實際的,也對其他大多數循規蹈矩、耐心排隊輪候公屋多年的市民不公平。



「居大不易」本來就是經濟發達大都市的共有問題,香港人多地少、房價貴、居住難也非今日始。老牛幾個老同學七十年代來港時,也曾租住「籠屋」。由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每一個由內地來港謀生的人都經歷過艱難日子,都是靠努力奮鬥幾十年熬出頭,他們從來沒有在鏡頭前「訴苦」、博取社會大眾同情。但近二十幾年,一些新來港人士完全沒有老一輩香港人那種肯吃苦、肯付出的努力奮鬥的「獅子山下」精神,倒是在某些政治人物的鼓動下,醉心於「爭取權益、謀取福利」,甚至以取得福利為榮。這種心態令老香港人特別反感。



香港回歸二十幾年來,內部的政治爭拗不斷,某些政治人物和「地區人士」百般阻撓,政府覓地建公屋的計劃往往未能達標,而申請公屋者排的隊越排越長,以致第一屆行政長官董伯伯許下的「三年上樓」諾言一再落空。雖然現屆政府努力「追落後、追成果」,但建屋需要時間,而且建屋量增長比不上輪候人數的增長,所以總是難以滿足需求。本屆政府在清除「黑暴陰霾」之後全力拼經濟、為民生,想出「簡約公屋」等點子,又為「劏房戶」設置「社區客廳」、讓居處擠逼的劏房戶有較好的活動空間和社交活動場所;並加大力度、收回被濫用的公屋單位用於重新編配,加快輪候公屋人士「上樓」,如今公屋輪候年期會已有所下降。


中國內地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高速發展,許多城市或鄉鎮的居住條件比香港好得多。由於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差異,香港的物價比內地高,居住條件比內地差。近年香港特區政府鼓勵長者到大灣區養老,就是希望在同等經濟條件下,長者住得更舒適、活動空間更多、物質生活更好。如果以家庭團聚理由定居香港的新來港人士,在香港只能租住「不適切居所」,其實他們完全可以在深圳或其他城市住得比在香港好,可以讓學童在較大的居住環境中成長,而不致影響身心成長和發育。一個家庭選擇在何處安家、選擇何種生活方式,完全是自主的決定。那些不停向社會訴說住在劏房之苦的家庭,完全有條件、有理由作出自己理智的選擇,告別劏房而不必向社會訴苦。(二零二五年九月三十日)

Monday, September 22, 2025

十四比一


十四比一
(時評)

二零二五年九月十八日,聯合國安理會第十萬次會議,表決要求加沙停火的決議草案,美國再次行使否決權,一票否決聯合國安理會要求加沙停火的決議草案。該決議草案要求加沙立即、無條件、永久停火,並要求以色列解除所有向加沙運送人道援助的限制,也要求立即、有尊嚴地、無條件地釋放所有被哈馬斯及其他組織扣押的人質。該決草案由安理會十五個成員國當中的十個成員國起草,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十五國之中的十四票贊成,作為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美國一票反對。這是美國第六次在安理會就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哈馬斯之間近兩年的戰爭問題的停火決議投下否決票。美國的濫用否決權實在令人憤慨。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在投票後的解釋性發言中表示,中方對這一表決結果感到非常失望。他說:到底還要有多少無辜生命逝去,加沙才能實現停火?到底還要發生多少慘劇,人道物資才能暢通無阻?到底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安理會才能履行職責?傅聰指出,二零二三年十月,美國第一次在安理會行使否決權否決加沙問題決議案時,加沙衝突導致三千人喪生,如今加沙死亡人數已飊升至六萬五千人。武力打不出和平,暴力換不來安全。延長戰事只會造成更多死亡和仇恨。以色列必須立即停止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停止任何加劇局勢緊張的危險舉動。中方希望美國同國際社會相向而行,秉持公正負責任立場,切實為實現停火作出積極努力。以色列必須履行佔領方的國際人道法義務,解除人道物資准入限制,支持聯合國以符合人道主义原則的方式開展援助。


傅聰說,安理會承擔着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首要責任,早已就加沙停火、人道局勢等問題達成壓倒性共識。但正是美國對安理會行動的消極阻攔、對違反安理會決議行為的頑固袒護,導致安理會在加沙問題上應對乏力。美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應當正視自身任,支持安理會有效履職,維護聯合國作用和權威,而不是相反。傅聰強調,國際社會維護公道正義的努力不會停止。第八十屆聯大將舉行一般性辯論和落實「兩國方案」高級別會議,中方希望有關國家傾聽國際社會的強烈呼聲,作出對生命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正確決定。中方將繼續同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推動平息加沙戰火、緩解人道災難、落實「兩國方案」,最終實現巴勒斯坦問題的全面、公正、持久解決。



九月十二日,聯合國大會以一百四十二票贊成、十票反對、十二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一項決議,支持關於和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及實施「兩國方案」的「紐約宣言」。巴勒斯坦常駐聯合國觀察員曼蘇爾在表決後表示,幾乎所有國家都渴望「打開和平之門」,而「紐約宣言」提供了明確的路線圖。他呼籲「仍在推動戰爭和破壞選項的一方」傾聽理性的聲音,強調這份決議或將成為和平進程的重要「好兆頭」。決議草案主要提案國之一的法國代表指出,「紐約宣言」制定了實現「兩國方案」的單一路線圖,主要內容包括:在加沙地帶立即停火;釋放所有被扣押人員;建立一個具生存能力且擁有主權的巴勒斯坦國;解除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按指哈馬斯)武裝,並將其排除在加沙治理之外;促進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並提供集體安全保障。


聯合國大會九月五日決定,和平解决巴勒斯坦問題和落實「兩國方案」高級别國際會議將於九月二十二日舉行,這將給更多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參加會議提供機會。然而,由於美國國務卿鲁比奥不久前下令拒絕巴勒斯坦部分官员的簽證申請或吊銷其簽證,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屆時能否出席仍是未知數。美國代表則明確表示,美國將不會參加九月二十二日的會議。



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以及在國際間的行為,與國際社會多數國家的主流認知背道而馳。美聯社預計,未來幾天,包括歐洲大國在內的一些美國主要盟友將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這必將遭到以色列和美國的强烈反對,導致特朗普政府与英法等盟友產生分歧。國際輿論認為,美國逆國際大勢,頑固偏袒、支持以色列,並在聯合國安理會等國際多邊場合袒護以色列,令以方肆無忌憚、一意孤行,必將讓以色列和美國日益孤立。美聯社認為,九月十八日聯合國安理會的投票結果,進一步突顯美以兩國在國際上陷入日漸孤立的窘境。阿聯酋報章評論認為,在加沙危機和巴勒斯坦問題上,美國越發站到國際社會對立面,而國際社會也已開始採取行動,本屆聯合國大會將是重要舞台。



以色列總理在聯合國通過決議支持「紐約宣言」後竟說︰「永遠不會有巴勒斯坦國」,甚至說聯合國的決議「令人覺得羞恥」。「以色列國」本身就是以聯合國一九四八年的關於以巴各自立國的「兩國方案」決議為依據才立國的,以色列憑什麼不讓巴勒斯坦人也按聯合國的決議建立自己的國家呢?本來,二戰期間法西斯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引起世人對猶太人的同情,於是二戰之後國際社會有了不允許出現「反猶太主義」的共識;但今天的美國和以色列竟然濫用這一國際共識,每當社會上出現反對以色列屠殺巴勒斯坦人的聲音,就被扣上「反猶太主義」的帽子。難道曾被希魔殺害的猶太人,就此變成了受上帝的「金鐘罩」保護、屠殺大量無辜巴勒斯坦人也不能被
譴責?真是荒天下之大謬!難道只有猶太人有生存權,巴勒斯坦人就應該被種族滅絕嗎?(二零二五年九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