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6, 2025

環保難題


環保難題
(隨感)

最近幾個月,全球各地的暴雨、山洪、水浸、山泥傾瀉以及高溫、山火等自然災害頻繁,氣象專家們都認為是地球暖化造成的極端反常天氣,令人們對做好環保、共同治理地球有更多共識。香港也很認真地在環保方面下功夫,可惜去年試行的「垃圾徵費」最終「甩轆」,令人明白,改變人們舊有生活習慣實在不容易,需要加強宣傳以及足夠的耐性。我老牛自從去年四月實施外賣「走塑」開始,每次都自攜玻璃容器去買外賣。老同學笑我︰「食完還要自己洗,水不要錢嗎?」我說︰「希望人人都能夠『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吧。」不過,誰都知道,只有我們這些小老百姓重視環保是不夠的,如果那些先進大國都不講環保,就無法讓地球暖化的速度慢下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特大暴雨、突發洪水、山火不絕、旱災致糧食失收,人類只能在自己製造的困境中毀滅自己。



美國總統特朗普八月二十日在自己的社交平台發文稱,風力與太陽能發電是「世紀大騙局」,並強調他的政府將不會再批准任何新的相關計劃。這是特朗普首度明確表態,將同時封殺風力與太陽能項目。特朗普在貼文中直言:「任何依靠風力與太陽能的州份,電費都出現創紀錄的漲幅。這是世紀大騙局!我們不會批准風力發電機,也不會批准破壞農地的太陽能板。美國的愚蠢時代結束了!」華盛頓觀察家報指出,這是特朗普首次將反對立場從風力擴大至太陽能。



特朗普今年一月二十日上任的第二天就簽署行政命令,凍結所有聯邦風力發電許可,迫使超過一千億美元的離岸投資計劃叫停。如今進一步擴大到太陽能,恐怕會讓再生能源產業承受更大衝擊。特朗普把美國近期電價上漲歸咎於再生能源,並稱農民也深受其害。不過,能源政策機構分析顯示,依賴再生能源的州份,電價漲幅反而低於全國通貨膨脹的幅度,真正的推手是訊息資料儲存中心與人工智能對電力的需求激增,加上傳統燃煤電廠退役及輸電基礎設施不足。專家認為,太陽能與儲能系統才是最快填補缺口的解決良方。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今年一月二十日,即第二次總統任期正式就任的第一天,即簽署大量推動新政策的行政命令,同時也宣布撤銷拜登任內的七十八項行政命令,而這些新政中也包括再度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這是身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國家的美國,在特朗普領導期間第二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他在第一任期時就採取了同樣行動,但繼任的拜登上任後,隨即在美國退出協定的四個月後重新宣布加入。如今特朗普上任後再度退出,他簽署該項行政命令時表示,「巴黎氣候協定是不公平的敲詐」,除非每個國家都這樣做,否則減碳不會發揮任何作用。


二零一七年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首次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時,由於受限於二零一六年生效的協議內容中,包含有成員國三年內不得退出的條文,以及任何要退出國家,都應在正式通知聯合國的一年後才生效等規定,因此美國直到二零二零年、特朗普首個總統任期尾聲才正式退出;不過由於今年已跨過協議生效三年的門檻,因此美國再度宣布退出,最快只要一年後即可生效。


「巴黎氣候協定」是由全球超過二百個國家和地區共同簽署的協議,目標是在公元二一零零年前,將全球平均氣溫控制在上升一點五攝氏度之內;協議也承諾,將由富裕國家提供氣候融資,協助貧窮國家適應氣候變遷並轉向使用再生能源。美國「時代雜誌」指出,美國退出「巴黎協定」造成的重大後果之一,即是氣候融資的中斷,而絕大部分仰賴這項融資的,都是更容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的貧窮國家。非洲埃塞俄比亞官員表示,「巴黎協定」是我們的生命線,美國的退出,意味著非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島國等地,共有超過十億人民將面臨威脅。可以想像的結果就是︰因為地球暖化、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島國以及沿海地區將會被上漲的海水淹沒,永遠沉於海底,在地圖上永遠消失。


中國本着「大國擔當」的精神,早就承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對碳排放高的行業和企業指定了整改措施,全國也在新能源、新質生產力、滅少碳排放方面努力創新;在科技引領下,中國的電動車在全世界一路領先,做出榜樣,甚至被歐洲痛罵「產能過剩」;各省市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都在認真落實中央的意圖,為滅少碳排放做一點貢獻。連我老牛這樣的小小老百姓,也都響應政府的號召,努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改變不適宜的生活習慣,逐步接受綠色低碳生活。但是,如果全球最強、碳排放第二多的超級大國,自己不承諾減排減碳,還要自我孤立、不斷「退群」毀約,與全世界的減碳潮流背道而馳,甚至認為科學家對地球暖化的論述是「世紀大騙局」,那麼,全世界有何辦法向着治理地球暖化的路向邁進?一個全球最強的大國遺禍全球甚至進一步激化氣候暖化,受害的小國窮國如何有能力去自救?。(二零二五年八月二十七日)

Tuesday, August 19, 2025

何時停火?



何時停火?
(笑看風雲)

美國時間八月十五日(香港時間八月十六日星期六凌晨三點),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國總統普京,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空軍基地會面,原本設定的議題是促成俄烏戰事停火。特朗普提前半小時「恭候」普京,並以紅地氊高規格迎接。特朗普擺出「老友重逢」的熱烈姿態,互相握手寒暄問候。會談約三小時之後,兩人共同舉行記者會,特朗普有禮貌地讓普京先發言,普京有備而來,手持講稿講了八分多鐘;特朗普隨後即席講話不足四分鐘。雙方都認為「氣氛良好、甚有成效」,俄方感謝美方理解和諒解俄方立場,並感謝特朗普為俄烏戰事停火作出安排和付出的努力。美方表示兩位總統關係良好,兩國關係回復正常,在商業、能源等許多方面有廣闊的合作空間。不過、美俄並無對烏克蘭戰事如何及何時停火止戰達成共識,留待當事的俄方與烏方坐下來討論。



烏克蘭以及歐洲自然對這樣的「美俄會談」結果不滿。歐洲多國領袖發表聲明,感謝特朗普的努力,表明繼續支持烏克蘭抵抗俄國侵略,希望加大對俄國的壓力,制止俄國繼續作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約定美國總統特朗普,於八月十八日下午一點(香港時間八月十九日凌晨一點)在白宮會面,會面前特朗普早就定調,警告歐洲國家不要破壞美俄會談的成果、烏克蘭不能入歐盟和北約;也多次勸說澤連斯基考慮以土地換取和平。多個歐洲國家包括英、法、德、意、奧領導人,以及歐盟領導人和北約秘書長,陪同澤連斯基一起到白宮會見特朗普,試圖向特朗普施壓。但特朗普巧妙化解歐洲領導人的「圍攻」,先與澤連斯基單獨會談,再與歐洲和北約領導人集體談。最終還是按特朗普定下的框架(其實是早前「特普阿拉斯加會談」商定的路線圖)進行。歐洲領袖提議包括美俄烏和歐洲的「四方會談」,提議對烏克蘭給予類似丄約的安全保障。特朗普表示會安排俄烏會談,具體商討領士等艱難而敏感問題,美國承諾會保護烏克蘭,不排除會派軍隊進駐烏克蘭。



去年底美國大選特朗普勝選之後,曾揚言自己與普京交往甚好,上場後「二十四小時就可以叫停俄烏戰事」,但事隔半年,一百多個「二十四小時」過去了,俄烏之戰至今仍然膠着。今年二月二十八日,特朗普再次上台之初,澤連斯基到白宮與特朗普會談。特朗普認為烏方不尊重自己,凙連斯基認為特朗普不明白烏克蘭人民的感受,與特朗普爆發爭吵,被特朗普教訓「你手中已經沒有牌了」,最終不歡而散。其後,美國與烏克蘭簽訂礦產和能源方面的協議,美國取得烏克蘭礦產的開採權。再後來,特朗普與澤連斯期趁在羅馬送別教宗方濟各之機,單獨會談,特朗普堅持要求澤連斯基「接受現實」。這次美俄阿拉斯加會談,美國顯然更加「諒解」俄方立場,美國也在與俄方合作方面取得進展,所以,阿拉斯加會談,普京佔了上風,化解西方的進一步制裁;特朗普也取得美俄關係正常化、擴大經貿合作等方面的預期成果。



我老牛早就說過,美國總統特朗普自視過高,對世界事務多次誇下海口,但都未能兌現,其實是力有不遞。而最重要的是,其實特朗普所關心的並非世界事務和他國人民,他關心的是「讓美國再次強大」和「美國優先」。四月二日以來的所謂「對等關稅」實施,正是收割各貿易倓伴國的利益、增加美國的國庫收入;而介入俄烏和談,其實不過是為美國爭取利益而已。時至今日,美國與俄國修好、兩國經貿以至各方面的合作正創造巨大利益,美國在烏克蘭身上已經取得礦產開採權,該得到的利益都得到了。至於俄烏戰事如何停火、何時停火,對於美國已經不再重要。反正我美國是不再無償援助烏克蘭了,歐洲要支持烏克蘭繼續打下去嗎?歡迎歐洲出錢向我美國買武器!烏克蘭想得到安全保障嗎?美國可以派兵到烏克蘭。俄烏如何停火、何時停火?我美國不介入了,我可以安排,由當事的俄烏雙方自己慢慢談判吧。(二零二五年八月二十日)

Wednesday, August 13, 2025

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
(隨感)

最新一期「亞洲週刊」以「中國微短劇風靡美國」為封面專題,內容大意是︰中國公司以中國套路劇本,在美國聘用美國演員拍攝低成本製作的「微短劇」,吸引美國觀眾,今年上半年已經收得二億七千萬美元,撼動好萊塢(荷里活)大製作。該刊首頁由總編輯撰寫的「封面筆記」題為「情緒價值開拓情緒經濟圈」,文中談到︰情緒價值是時代的最強音,當今越來越多人毫不掩飾地擁抱情緒價值,在碎片化生活的節奏中尋找「爽點」。文章說︰情緒價值就是尋找「爽點」,逃離現實煩囂,進入可以按摩情緒的世界。細思之下,覺得頗有道理。


這幾年手機資訊發達,老牛自己不時在手機上看到一些勵志文章或小故事,當中有許多都提及待人處事「高情商」的學問,以及「情緒穩定」如何助人成長及達致豐盛人生的內容。看來「情緒」對於一個人的每日生活、乃至整個人生都極為重要;如何調理自己的情緒,實在大有學問。調理情緒包括如何安頓、調整、宣洩、控制、安撫等等。情緒失控很可能對自己、對家人甚至對社會造成極大的、不可逆轉的傷害,所以控制和調理情緒很重要。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去調理情緒、尋找自己的「爽點」,達到心靈滿足。上文提到的不惜花錢去追看情節吸引的手機「微短劇」,無疑是「擁抱情緒價值」、尋找「爽點」的一種方式。



不過,追看手機短劇並非「擁抱情緒價值」的唯一方式。君不見那些「大媽廣場舞」、在公園涼亭聚眾高歌、在「竹館」或者親友家中打打「衛生麻雀」、親近大自然日日行山觀景、租用農田做「都市農夫」學習種植瓜果蔬菜,都是市井小民尋找「爽點」的方式。或者熱衷街跑、踩單車、游泳,去健身室舉鐵或玩跑步機,或者約波友打籃球、踢足球、打羽毛球、打壁球,或者與影友一起拍攝風光景物、花鳥蟲魚,或者與「驢友」一起四出旅行,環遊世界、看遍祖國名山大川、名勝古蹟;甚至定期上課學書法、畫畫,或者彈鋼琴、拉二胡、吹笛子、拉小提琴、打木琴、吹口琴、吹管樂;或者聽音樂演奏、看電影、看演唱會、看舞台劇等等,在日常煩忙工作或生活壓力之外,找到自己的樂趣,滿足年輕時沒有達到的願望,補償自己的心靈缺失,總之,有益身心,都可以達到自己期望的情緒價值。而且,文藝、娛樂、體育活動,也許比看手機更為有益。



為了保護迄今僅存的視力,我老牛不斷提醒自己少看手機,當然不會追看手機短劇。身為長者的老牛會有適合自己的「擁抱情緒價值」、找尋「爽點」方式,例如每日早上堅持做大半小時運動,然後畫時事漫畫、寫毛筆字、聽聽懷舊金曲;寫博客小文、「噏得就噏」,以漫畫和短文痛罵西方政客和港獨分子、痛陳社會弊端、鞭撻破壞社會安寧的歹徒,宣揚正義之聲、宣洩激憤情緒,充當時代的「憤老」(不再年輕,所以不是「憤青」),這便是我老牛「擁抱情緒價值」的可行的方式。其實老牛多年來一直都這樣做,以往稱之為「有世藝」、「打發日子」;如今冒出一個什麼「情緒價值」,只不過是「時髦」的稱謂而已。


老牛只是認同上文所說的「情緒價值」的觀點,但極反對人們沉迷手機遊戲或娛樂或資訊。前幾年,老牛寫過一篇小文,題為「手機迷思」,談到現代科技的發展,讓手機更方便、更有效率、更易掌握,資訊傳播更快更廣;在緊急之時,手機的視像電話功能更可發揮求救和報訊作用。但手機的視訊和遊戲程式已經吸引許多人沉迷其中,令許多人成了手機科技的奴隸。在地鐵或巴士,十個人之中有九個人是「低頭一族」,手指在手機屏幕上撥來撥去;在酒樓飲茶,每一台食客都有過半人在低頭看手機,食不知其味;在馬路上,不少人一邊走路一邊看著手機屏幕,旁若無人。如今在飯桌上,個個都眼盯著手機,無心吃喝也無心談話,家人的親情、同桌吃飯朋友的友情,都被手機「資訊」吸引了去而變得冷淡了。手機科技的發展給社會消費模式帶來巨變,讓人們生活更方便;但手機讓一些人失去制約能力而出事卻又是不爭的事實。期望所有人在享受手機科技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都增強自我約束意識,不要太沉迷。


老牛更反對一些成年人沉迷手機資訊直至夜晚,以為晚上才是屬於自己的時間,因而在看手機中不知不覺熬夜、影響睡眠,搞到自己白天更沒有精神。許多人漠視人體生物鐘設定晚上休息修復的客觀規律,認為通宵達旦才盡興。勤於工作、不懂放鬆的那一類人,也總是覺得白天時間不夠用,老是打晚上休息時間的主意。他們的共通點是認為長夜漫漫有用不盡的時間,甚至以為「越夜越精彩」。然而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日夜交替、四季更迭就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黑夜總不會是無窮無盡的,黑夜過去就是黎明,就是新的一天開始,你總不能像一句流行歌詞那樣「黎明請你不要來」。還是戰勝自己的心魔、告別充滿誘惑但是折磨人的漫漫長夜吧。(二零二五年八月十三日)

Wednesday, August 06, 2025

珍惜今天


珍惜今天
(隨感)

一家人飲茶的時候,我老牛常對外孫們「嘮叨」,提醒他們不要只顧玩手機,要抓緊時間做該做的事。我說,太陽伯伯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人人都一樣每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不會因為你忙碌而遷就你走慢點,也不會因為你焦急而走快點。時間留不住,也不能儲存,只可以早作安排、充分利用。人在有限的時間做得好,安排恰當非常重要,因而才有「時間管理」的學問。我把在手機看到的關於時間管理的檔案放到家庭群組,還附了一段話,大意是︰「誰學會做時間的主人,善於把握每日的二十四小時,兼顧工作、學習、活動、娛樂、家務和休息,不加班、不熬夜、不虛耗、不浪費時間,誰就是強者、成功者、勝利者」。


也許自己年紀漸長、感到「來日無多」,因而特別強調珍惜時間、珍惜今天,平時看手機資訊,也較留意這方面的話題。近日看到一個關於「新四大殺手」的檔案,大意是︰「研究發現,對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來說,新的四大殺手是抑鬱症、自閉症、老年痴呆症和失憶症。治療這些病症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多說話。經常與朋友聊天,可以減少抑鬱的機會;說大話可以減輕自閉;說笑話可以減緩痴呆;侃大山可以延緩失憶。所以,老朋友、老同學、老同事很重要,經常聚一聚,閑話家常、說說笑話,回憶有趣往事,心情開朗、舒心活腦,對老年人的健康非常有益。老人家不要關起自己,多找老友說話聊天吧。」


不久前看到一個檔案,題為「不要等」,大意是︰「長者真的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先到,所以,想做就去做,能做就去做。一直想去而末曾去的地方趕快去,許久未見又很想見的朋友趕快約見,一直想做而遲遲未做的事趕快做,不要等,不要拖。買了新衣服就要穿,不要想着留到某一個重要日子才穿,喜歡、買了就穿,及時享受穿上新衣那一刻的愉快和喜悅。因為,說真的,也許因為什麼事令你等不到那個特定的日子,那個盼望就成了永遠的遺憾。」這個檔案的說法,與六十年前老牛讀的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角保爾.柯察金告誡人們「要趕快生活」的觀念是一致的,老牛很認同這個觀念。


不久前看到一個檔案,題為「最好的人生是五忙一閑」,大意是︰第一腳要忙,出外旅行、考察史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是手要忙,踏實做事、勤能補拙,千百句話不如一個行動;三是眼要忙,善於觀察,勤於讀書;四是耳要忙,虛心聆聽各種意見和見解,耐心聆聽友人的心聲;五是腦要忙,勤於思考,堅持學習,時時反省,有自知之明。一閑是指心閑,不與別人攀比,不計較得失,淡然面對難題要有閑心看庭前花開花落。這一番總結實在是退休人士的指南。


還有一個檔案題為「長者的認知誤區」,道出六個長者一直在做的錯誤,一是脫水,就是怕上廁所而少飲水導致脫水,而脫水是許多病的原因,所以要每日正常飲水;二是不良睡姿,引致睡眠不足,白天沒有精神;三是攝入蛋白質時間錯誤,意思是晚餐大魚大肉、早餐午餐營養不足,正確做法應該是「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四是沒有鍛煉效果的散步式行走,意思是要加大慢步跑或急步行的強度,收到更好的鍛煉效果;五是社交孤立,意思是越來越少與朋友聯絡,形成孤獨,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應該保持與舊同事、好朋友聯絡溝通,保持適當的社交活動;六是保健品的相互作用,意思是長者不恰當地服用保健品、補充劑,但不會錯開時間,因而容易造成互相抵銷。


還有一個長者精神健康的檔案,題為「長者的微小變化要留意」,當中提及五項值得關注的微小變化。一是減少微觀社交,意思是,每日早上與慣常相遇者打招呼,表明自己每日一早都精神爽利;但如果漸漸減少與人打招呼,就是一個警號。二是過於小心而減少運動,意思是擔心跌倒而減少外出,長時間留在室內,容易引致肌肉流失。三是睡眠不足、光照不足影響骨骼健康,意思是,晚間太長時間看電視、白天少出外見陽光,減少吸收維生素丁,容易令骨質變得疏鬆;應該每日適當做戶外活動、適當接受日照。四是因為失去而情緒壓抑,意思是,失去至親之後未能走出陰影,又不善於向親人友人傾訴,造成情緒壓抑甚至抑鬱,應該學習釋放情緒、自我調節、舒緩壓抑。五是日常目標漸漸喪失,意思是,本來每日都有生活目標,但漸漸對日常目標失去興趣,就會失去生活動力;應該保持日常微小的期盼和要求,讓自己每一日都有動力。


近日看到一個出自「楓林漫語」的題為「最好的一天是今天」的帖子,內容是︰「人生最好的一天永遠是今天。昨天已逝,明日未知,唯有當下,才是最真實的擁有。把握今天,讓每一刻都充滿意義,讓每個微笑都發自內心。不要總懷念過去,也不要過度期待未來。因為人生最好一天永遠是今天,把今天過好,就是對生命的最大尊重。」有一個檔案說︰「昨天已經過去,即使不堪回首也已遠離,即使值得回味也不能重來。明天還未到,即使無限憧憬也不能伸手可得;即使充滿未知之數也不必焦慮。有人說︰意外和明天不知哪個先到,也不是自己可以掌握和預測的,所以,最重要的是過好今天,過得充實、積極、開心、甜美,就值得了。」順其自然吧,珍惜今天,過好今天就好。(二零二五年八月六日)

Tuesday, July 29, 2025

粵語記趣


粵語記趣
(學習心得)

近日看到一個手機資訊,內容是「粵語歇後語」,當中記述了一些流行的粵語歇後語,例如︰「洗腳唔抹腳——亂咁揈(亂花錢)」、「風扇底下傾計——講風涼話」、「掟石落屎坑——激起公糞(憤)」、「食豬紅疴黑屎——當堂見效」、「貼錯門神——面左左(相處不愉快)」、「雞食放光蟲——心知肚明」、「蕃薯跌落灶——該煨(真可憐)」、「冇柄士把拿——得把牙」、「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火燒旗桿——長炭(嘆)」、「老鼠尾生瘡——大極有限」、「和尚擔遮——無髮(法)無天」,等等。老牛中學時代的趙老師,也常在課堂講「牛皮燈籠蘸黑漆——點極都唔明」、「風吹牛角——全無感覺」、「竹籃打水——一場空」等歇後語,批評不懂回答問題的同學,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但是有些粵語歇後語,隨着社會發展進步和變遷,已經沒有生活內容,因而慢慢失傳或消失。例如,「床下底破柴——撞板(碰釘子)」,如今現代社會,即使農村都已經沒有人用兩張「橋凳」架兩塊床板的床,許多人都用現代床及床褥,所以沒有了「床下底」;以前廣東人用木柴燒火煮食,如今用煤氣、石油氣、用電磁爐,甚少用木柴,所以也沒有「破柴」的動作,於是這句歇後語語已經用不着了。



有一句粵語歇後語「濕水棉花——冇得彈(無可挑剔)」,可能也會隨着「現代化」而失傳了。從前人們都用棉被,被袋內的被芯(棉胎)是棉花,用棉線編織成網狀裹住棉絮,使之不會散開。棉被用久了會被壓實、棉胎內的「不流動空氣」空間減少而不保暖,所以人們會請「彈棉胎師傅」來,將舊棉胎的棉花重新彈鬆、重新編棉線網。如果棉花濕了水會結成一團,就「彈」不開,所以才有「濕水棉花——冇得彈」這句歇後語。但現代人已經甚少人用棉被,沒有人見過「彈棉花」的手工勞動了,所以這句歇後語也沒有人懂了。


廣東人稱廣東以外操普通話(國語)的人為「撈(讀陰平聲LAO)鬆」,原來此語原是國語「老兄」的意思。不懂粵語的北方人初到貴境,必會問路、問價、問事,拉住廣東人詢問時,先很有禮貌地稱呼「老兄」,不懂國語的廣東人也聽不明白是什麼,久而久之,就將聽到的國語「老兄」一詞粵語化為「撈鬆」,然後將所有不懂粵語的外省人都稱為「撈鬆」;再化作帶有歧視的「撈頭」、「撈佬」。今天由於國家推廣普通話,許多廣東人的孩子入學之後都講普通話,反而不懂粵語了,於是戲稱「本地撈」。


廣東人稱年輕人約會異性朋友為「拍拖」,此語源自水上運輸行業的術語,本義是一艘沒有動力的大船(例如蠆船、花尾渡、內河貨船),由一艘有動力的駁船拖行,通常是用繩索將兩艘船繫牢,並排而行。於是成年人就將水上運輸行業專用的「拍拖」一語,借用於年輕人約會異性朋友,並肩而行甚或拖手仔,進而互相了解、確認關係。在封建社會「盲婚啞嫁」時代,並未有「拍拖」行為,也沒有「拍拖」一詞。到了近代,社會進步、思想開放,有了「自由戀愛」;水上運輸行業也出現了不靠人力推進、以燃油作動力「火船」,以及出現了以有動力船拖行無動力船的運作模式,才出現「拍拖」一語。



傳統粵劇劇目有古裝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戲,許多時候會聽到舞台上的「大老倌」大喝一聲「call撈爺(ko-lao-yeah)」;有些老一輩人平日也會借用戲台用語這麼說。這句話原來是「官話」(官場用的語言,即國語、普通話)「可惱也」,即是「好激氣」的意思。本來「惱」字粵語發音是「努」、「腦」,國語發音是「Nao」,是鼻音。但廣東人習慣「懶音」,多數「N」「L」不分,所以才有「撈」的發音。(二零二五年七月三十日)

Tuesday, July 22, 2025

教書育人


教書育人
(牛眼看社會)

「一九黑暴」期間,許多年輕人,當中有不少是在學的大中學生,受到「名嘴」、「才子」、「磚家」的教唆,走上街頭或者在大學校園參與暴動。最震撼的是「圍堵中大」和「火燒理大」,那個恐怖畫面令人至今難忘。社會輿論會問︰是否香港的教育出了問題?是否我們的社會出了問題?這個難題,誰也無法用簡單的一兩句話來回答。其實每一個人,包括政府官員、普通市民、教師、家長和學生,都應該反問自己︰有沒有把教好下一代放在心上?大人有沒有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家長和教師有沒有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媒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們,有沒有將培養正氣、維護良好社會風氣放在重要位置?


近日家族茶敘時,聽到正上初中的小外孫談及校內有人「蝦蝦霸霸」、欺負同學、橫行無禮,有人無懼學校「記過」還視之為榮的情形,令我老牛感到震驚。據小外孫說,他所在的這間創校一百三十多年的第一類老牌名校,近年收生很有問題,同年級有極個別學生無心向學,上課起哄、給老師同學起花名、吵閙;課間休息及課外時間欺負同學;有被欺負的同學伏在課桌上哭,其他同學竟群起取笑、附和欺凌者,還不准其他同學理睬被欺負的同學;如果有同學出言勸阻,這位「出言」者也被圍攻、孤立;帶頭欺負人的那位同學高叫︰「『可憐者必有其可恨之處』,這個人就是可恨!」其他追隨者在一旁拍手叫好。一名經常在班上搞事的同學,曾被學校「記大過」,此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不知收歛反而更為囂張,聲稱「我就是被記了大過的!記我大過又如何?奈得我何咩?」


一個平日很蠻橫的同學,下午放學時硬拉小外孫陪他一起走路回家,小外孫以不同方向不順路為由不肯陪他,這位同學硬拉着小外孫的書包背帶不放,又要搶走小外孫的手機,就這樣在校門外的馬路邊拉拉扯扯,折騰了一個多小時,直到那位同學的父親打通他的手機,問他「這麼久不見回來,正在學校忙什麼?」催他快點回家,這位同學才悻悻然放開小外孫的書包帶。小外孫告訴我︰「我對他很冷淡,不惹他也不理他,現在他轉向其他同學『埋手』,沒有再糾纏我了。」


我問小外孫︰「學校領導知道這個年級的情形嗎?學校不是有訓導主任、每個班不是有班主任嗎?有沒有同學向班主任和訓導主任投訴?」小外孫說,沒有人敢向老師投訴,因為帶頭欺負同學的那位同學,一旦知道誰是「二五仔」、「報串」,就會發動其他人對這位敢投訴的同學出言侮辱、欺凌、孤立、處處針對,在學校那幾個小時很難熬,所以同學們都只「啞忍」,不敢聲張。各科任課教師以及班主任,都只是上課時在班房,下課就離開,不會深入了解每個同學的表現或者有何學習困難、班上有何問題,也許對班上有人時時欺負同學的情形都不知道。


這是我老牛第一次直接及具體了解到所謂「名校」的真實情形,也許並不是單獨的、孤立的現象。以往從媒體的報道中知道,有的學校不但有校園欺凌,還有涉及吸煙、毒品、盜竊甚至黑社會等問題,但學校領導出於「維護校譽」而不舉報也不通報;當局為查檢學生有否涉及吸毒,提出自願驗尿計劃,也有學校以「保護個人私隱」為由反對。老牛認為,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處所,校長、訓導主任、班主任和所有任課教師,都應該留意學生在校表現,及時發現問題並設法處理,彰顯校規權威,嚴肅校政紀律,不能任由歪風蔓延,不能任由校園欺凌或其他違規、違法行為泛濫,更不能因為「家醜不外揚」而掩蓋問題甚至刻意包庇。


也許有人認為,同學之間有語言衝突、肢體衝撞、爭執吵架,是很平常的事,未必是「校園欺凌」。不過我老牛認為,小學生偶有打鬧爭執可以說是平常事,但中學生開始學習看世情、開始懂得世事、開始有自己的見解,就應該明白︰遵守學校規則是學生的責任、尊重他人是待人處事的原則、自由不是沒有約束、個人行為不可影響別人。而且,中學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階段,在校內「蝦蝦霸霸」的人將來出到社會,很可能成為蠻不講理的麻煩製造者;而被侮辱、被孤立、被圍攻的學生,可能在心靈上留下難以消退的陰影。所以不應該將中學校園內的個別人搞事的情形,視為「無傷大雅」的「玩下啫,唔使咁認真」。


香港從來都標榜是「自由世界」,社會和法律保障個人自由。但是許多人忽視了,行使個人自由時不能損害他人的自由;有些行為雖然未到「違法」、以法律來處理的地步,但「違規」也是社會不允許的、也要受到規則監管的。許多家長以為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責任,忘記了家長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有甚大影響。自從十多年前「國民教育科」被政治理由取消之後,從上到下、從學校到家庭到社會,都忽視了道德品質教育,急功近利的思潮泛濫,以致歪風邪氣上升。期望整個社會都重視學生、青少年的德育;期望家長和教師都關心學童的心智成長,讓年輕人們都成長為有教養、有知識、有愛心、有責任感的棟樑之材。(二零二五年七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