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5, 2020

寒冬未過(隨感)

 


寒冬未過(隨感)

持久抗疫與重振經濟,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真是煞費思量。中國大陸今年上半年,寧可犧牲經濟增長發展,也要遏止疫情擴散,經過幾個月同心協力奮戰,如今基本穩住形勢,人民可以在戴住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的前提下外出旅行。反觀美國和歐洲,疫情持續並日益惡化,確診人數屢創新高,還要重推「限制」措施。但當地市民對抗疫措施不但深感疲勞,而且極為反感,還要策動示威、甚至演變成衝突。相比之下,香港這「第三波」延續到如今,雖然每天仍有幾個至十幾個確診,已經算是比歐洲各國好得多了。


從專家的角度,他們一直擔心再來一次大規模爆發,當然一再警告不宜放寬限制;而餐飲業、零售業、旅遊業經營者,則已經到了忍耐的極限,期望政府「俾條生路」,放寬限聚措施,令經營有點起色。政府權衡利弊之後,對某些社會活動略有放寬。譬如鼓勵推動本地遊,人數包括領隊可以達到三十人(當然保持社交距離和戴口罩是應有之義),於是這兩三日的重陽節假期,有一百多個本地遊小型旅行團出發。旅行社負責人稱,很難有利潤可言,只不過是要讓員工有工開,同時做起「口碑」,期望日後可以有更多市民參加。

但香港地少人多,加上經濟萎縮,失業率超過百分之六,就業不足率大增,許多行業都難以維持,市民很難有興致和閑錢參加本地遊(這幾天參加本地遊的也多是無業的「師奶」和長者),所以旅遊業不能只靠「內需」來振興,還得有「源頭活水」來支撐。香港本地新冠確診始終未能「清零」,遲遲未能與內地和澳門商討人員互相往來的安排,更未可如國內居民那樣持「健康碼」出行。疫情一日未受控、市民正常生活一日未恢復,重振經濟就只是一句空話,香港各行各業的「寒冬」仍未過去。


由於疫情,各地「封關」,航空業大受打擊。香港機場雖然沒有關閉,但每日只有零星旅客出入。老牌本地航空公司「國泰」,雖有政府注資二百七十億仍無法抵禦世界性的蕭條,只好忍痛「重組業務」,立即停止已有三十五年歷史的良好品牌「港龍」,裁減香港員工五千多人;留下的員工也要重新訂立勞工合約、減薪減福利。這是一個「重磅炸彈」,不但推高失業率,而且向社會傳遞一個信息,就是︰即使是歷史悠久、一向穩健的大型企業,也不是鐵飯碗。


有市民指責政府不「封城」、「封關」,外來傳入而造成第三波疫情爆發,餐飲業、零售業成為重災區;也有市民指責政府未有強制全民檢疫、未能盡快找出隱形播毒者、疫情未受控,倚賴遊客的行業一潭死水;也有市民指責政府遲遲未推出「健康碼」、至今未能自由往返內地,內地港人也無法順利返港覆診就醫。各持己見,莫衷一是。老牛認為,傳入和傳播是兩回事。政府當初豁免外國來港的船員和機組人員檢疫,而造成外來傳入、引發第三波疫情爆發,的確是後知後覺、掉以輕心;但重要的是,許多市民不遵守「限聚令」、四出聚會、不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離,這才是大規模爆發的原因。如今「亡羊補牢」仍未為晚也,希望市民自覺和合作,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繼續忍耐,同心協力遏止疫情,令香港經濟可以重見天日。(二零二零年十月二十五日,重陽節)

Saturday, October 17, 2020

政治犠牲品(隨感)

 



政治犠牲品(隨感)

隨著本地感染「新冠」疫情稍有緩和,原本因為疫情而「封關」、「封城」、「封航」略有緩解,於是,因為疫情而沉寂多時的「台灣殺女友案」陳姓嫌犯的行蹤又成了媒體追蹤的焦點。死者母親說,兩年來一直未能釋懷,期望為愛女「討回公道」,希望陳姓嫌犯到台灣面對法律;並認為他說會去台灣「自首」,但說了多次至今未成行,似是「大話精」。這位母親曾對媒體表示,如果陳姓嫌犯願意接受法律懲處,她願意為他「求情」、給年輕人一個自新的機會云云。


不久前,一直協助陳姓嫌犯的管姓宗教人士,代陳發放一段表示懺悔的錄音,稱會設法去台灣接受審訊。台方說已為此事與港方設立「專門窗口」;港方則說,這只是台灣單方面的說法,事實上並無所謂「專門窗口」;台方不批出陳和管的入台簽證,說陳是兇嫌,不可能讓他「自由行」入境台灣,倒是要求港方提供協助;港方則說沒有相關的法理依據,政府不能違法做事,但承諾警方可以在「警務協作」上為陳赴台提供必要的協助。這麼一來,台方和港方各說各話,陳即使真有到台灣自首的迫切願望,短期內也很難成行。


港府保安局稱「沒有法理依據」,指的是本來去年修訂「逃犯條例」,誰知引起軒然大波,以「反修例」為名的反政府暴力活動持續超過半年,至今仍有零星事件;在「反修例」的「抗爭運動」高潮之際,港府無奈宣布修例之議「壽終正寢」;示烕者仍不「收貨」,最終港府只好宣布「撤回」。當然因為政府未能滿足「五大訴求」,暴力和示威行動始終未有停息。但作為政府,「經一事長一智」,如今切實面對本來要處理的如何移交逃犯的個案,政府當然不願意再冒風險去做「沒有法理依據」的事。


去年政府針對這宗「情侶遊台命案」,因為當時沒有與台灣移交逃犯相關法例,無法為死者討回公道,提議修訂逃犯條例。但建議一出,個別大商家、知名政治人物、學富五車的才子們,立即以「陰謀論」視之,將修例曲解為「送中」,然後鼓動以「反送中」為口號的反修例示威,鼓動黑衣人大肆破壞、脅逼政府接受「五大訴求」,政府最終只好撤回修訂。如今那些靠吃黑衣人「人血饅頭」的政治人物們,對於真實的如何移交逃犯的個案,全部鴉雀無聲。可憐那位被「男友」出賣的女孩,以及曾經殺人如今願意面對法律懲處的陳姓兇嫌,都成了政客們玩政治、反政府的「政治犧牲品」。


去年的「反修例風波」,起因正是要為這位在台灣被害的香港女孩討個公道。持續幾個月的示威風波中,「浮屍少女」惹人同情、「墮樓青年」惹人關心、虛構的「太子站打死人」的完全不知名的「死者」,也有人不斷放花圈「悼念」,唯獨這位有名有姓的在台灣被害的女孩,竟然沒有人記掛,更無人同情。由此更看得清政客們為政治「利益」而利用死人的可耻嘴臉,更看清那些「反對派」們的虛偽和冷血。(二零二零年十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