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31, 2023

平價旅遊

 



平價旅遊
(隨感)

最近幾天,關於大批內地遊客聚集土瓜灣街道、對附近居民造成滋擾的報道,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據報道,這些內地遊客報稱參加十天團,團費二千餘元人民幣,在香港逗留兩三天,然後去澳門遊玩。他們聚集在土瓜灣的街道,等候安排進食午餐、等候上旅遊車觀光。居民向當區議員投訴、媒體報道,引起主管當局關注,於是責成旅行社和食店做好預約安排,以免大量遊客堵塞行人通道;食店分批接待遊客,避免擁擠。據報這兩天情況已有改善。



八十年代以來,內地居民參加「香港遊」一直紅火。九十年代,經營內地居民「香港遊」由四家指定旅行社經營,分別是「國家隊」的「中旅」、「國旅」,以及「地方隊」的「廣旅」和「華閩」,後來加入「海南」。這幾家「國企」專營公司各有負責地域的客源,團數、人數經港府入境處審批,一直規範有序;在港行程包括海洋公園、寶蓮寺大佛、黃大仙祠、淺水灣以及自由購物探親訪友等等,幾千元的團費得到很好的旅遊體驗,加深內地人民對香港的認識。



二零零零年,港府宣稱開放旅遊市場,取消四大國企公司的專營權,任何旅行社都可以經營內地居民「香港遊」。於是一時間沙泥俱下、魚龍混雜,平價招徠應運而生,強迫購物時有所聞。原先幾家收費幾千元、提供食住玩的「正規」旅行社面對平價團的挑戰,實在難以招架,黯然謝幕。直到二零一零年代初期,港府有關部門與旅遊業界取得共識︰不接待明顯低於市場成本價的旅行團、不得強制團友購物、在港旅行部分由香港導遊負責、導遊須經過學習、考核並領有合格牌照。經過一番整頓,內地居民來港旅遊情況有所改善。



旅遊業有一條不成文規矩︰遊客購物,導遊可分到一定比例的利潤作為佣金,這在全世界都是通例,並非秘密。但當中有一條道德底線,就是不能強迫遊客購物。疫情前,不時有導遊或領隊在旅行車上大罵團友不購物、「讓我吃西北風」的錄音或者視頻曝光,就是「平價團」引出的問題。試想,如果客人因為團費便宜的吸引而參團,必定不是花得起錢的「豪客」,怎能期望參加「平價團」的客人會願意花錢購物、讓領隊和導遊可以有佣金收入呢?



經歷三年疫情,香港旅遊業一澤死水,既無團體客,也無「自由行」客;連帶酒店、餐飲、零售等多個行業都經營困難,旅遊從業員多已轉行另謀生計。如今開始「復常」,其實香港旅遊業界仍未恢復疫情之前的接待能力,酒店、旅遊巴、團餐餐廳等都還在逐步恢復之中。可能有些人急於求成,趁開放「免檢疫通關」之機,以平價吸引內地客人來港旅遊,帶起生意額。但這樣一來,內地居民來港行程並非留下美好回憶,甚至可能因為接待不周而嚇怕了,影響香港的形象;而遊客擁堵、滋擾居民,也讓附近居民產生反感。



香港市民期望疫後一切「復常」、市面繁榮可以回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期望遊客可以帶旺香港的零售、餐飲、酒店等各行業。但事情總要一步一步,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殺雞取卵」。希望旅遊業界從業員堅守疫情前已達成的共識,拒絕接待「平價團」,妥善安排遊客;期望港府「送機票」的大手筆行動,真正能發揮吸引全球包括內地遊客來港旅遊消費的積極作用。(二零二三年四月一日)

Friday, March 24, 2023

由奢入儉難

 


由奢入儉難(隨感)

今年初,法國政府提出退休制度改革計劃,建議法定退休年齡在二零三零年開始,由現時的六十二歲提高至六十四歲;外界預計,改革將導致由二零二七年起,一般人要工作四十三年才可領取全額養老金。法國總理博爾內說,法國的養老金制度已出現赤字;任由赤字增加,只會導致加稅及令制度崩潰。法國政府相信,改革實施後,養老金制度在二零三零年會達致平衡。法國國會二月開始辯論退休制度改革。不過,工會由一月開始發起全國罷工抗議這項改革


法國總統馬克龍政府三月十六日依據憲法賦予的權力,決定繞過國會,直接通過上調退休年齡的法案,觸發反對派在國民議會提出不信任動議,但都不獲通過,令馬克龍政府避過不信任動議,法案三月二十日通過。當地有民意調查顯示,有八成受訪者不滿政府強行通過退休改革法案,馬克龍的支持度則下跌至不足三成,是近三年來最低馬克龍在大罷工前夕接受法國傳媒訪問時表示,希望退休制度改革在今年年底前生效,他堅稱改革是必要的,越遲落實改革,國家赤字就越惡化,改革是為了國家整體利益而作出的選擇。


法國退休改革法案於上星期強制通過後,多個
工會在三月二十三日發動第九輪全國大罷工示威,有示威者在馬路焚燒雜物。工會宣稱全國有三百五十萬人參與,僅在首都巴黎就有八十萬人;內政部則表示,有一百零八萬人參與示威,巴黎大約有十二萬人。工會同日宣布,會在下星期二(三月二十八日)英王查理斯三世訪問法國期間,發動新一輪全國罷工。查爾斯只好決定延期出訪。


電視畫面所見,法國全國多地的示威都出現暴力行為,教師、火車司機、護士、煉油廠員工和其他工人參加遊行。巴黎有蒙面示威者毀壞商店,放火焚燒報攤和垃圾桶;亦有人在波爾多市政廳的入口縱火,消防員出動撲救。示威者佔據路軌,鐵路癱瘓,公共交通服務嚴重受阻,許多學校被迫停課,數百航班取消。據報有一百四十多名警員受傷,有一百七十多名示威者被捕。


電視畫面看到的這些暴力場面,與二零一九年下半年香港的「黑暴」情景極相似,香港人記憶猶新。法國當局出動防暴警察鎮壓、拘捕搞事者,顯然,「自由世界」也不能容忍縱火打砸等暴力行為。法國暴力示威的理由是改革退休制度令群眾不滿,當然這只是引爆危機的導火線,遠因是三年疫情令經濟元氣大傷,去年二月以來的俄烏衝突引發能源緊張而導致通脹加劇,民眾生活下降;加上改革退休制度法案讓人們要多勞累兩年,累積的怨氣就藉這個「臨界點」爆發。這也印證了中國人的一句民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常言道「羊毛出在羊身上」,有些人羨慕歐洲美加福利好,但要知道「福利社會」的福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只能從高額稅收中來,也就是,工作時交重稅,退休時才有較好福利。香港一向自詡「低稅制」,所以香港人也不會期望有好福利或者正規的「退休制度」,只有公務員才享有「長糧」。老牛有一位朋友,多年前由內地移居美國,找不到工作,後來友人介紹他在香港工作,一做十年,做到超齡多年才退休返美;但因為一直在香港交稅,在美國沒有納稅記錄,不是「納稅人」,所以無法享受美國的福利。(二零二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Friday, March 17, 2023

骨牌效應

 


骨牌效應(隨感)

米國一個星期之內接連有三家銀行出事。主要向加密貨幣行業放貸的商業銀行「銀門(Silvergate)」關門之後,米國矽谷銀行(SVB)因巨額虧損於三月十日宣布倒閉。三月十二日,米國又一間對加密貨幣友好的「標誌銀行(或稱「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關閉,成為一周以來第三間關門的米國銀行。官員和經濟學家擔心,這波銀行「爆煲」恐怕會持續蔓延,一家銀行的倒閉演變成全面銀行危機。這次危機也暴露出米國金融系統的一系列漏洞,包括監管不力、激進加息等。銀行倒閉點燃了銀行信任危機,米國出現了銀行擠兌潮,據米國媒體報道,截至三月十一日,米國各銀行的市值已蒸發一千多億美元,矽谷銀行倒閉的影響開始蔓延到世界各地。



三月十二日,米國財政部、米聯儲局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聯合發表聲明稱,從三月十三日開始,矽谷銀行儲戶可以支取他們所有的資金。與矽谷銀行破產有關的任何損失都不會由納稅人承擔。同日,米國聯儲局宣布將在財政部批准後,制定一項新的「銀行定期融資計劃」(BTFP),向符合條件的存款機構提供最長為期一年的貸款,貸款申請者需以米國國債和其他資產作為抵押,確保它們能「滿足所有存戶的需求」



我老牛對財經一竅不通,本來對這些國際財經新聞漠不關心。不過,多年前為報章畫時事漫畫時,約略記得曾經有過什麼「雷曼兄弟事件」以及米國「次貸危機」,也有過什麼「金融風暴」。如果米國這次銀行倒閉事件產生「骨牌效應」,蔓延到其他銀行、其他國家、其他行業,那就不是米國自己的事,而是影響世界的事。有評論認為,米國為壓抑通脹連續加息,而加息又令銀行業經營困難。「針無兩頭利」,這就要看米國當局如何權衡取捨、化解危機了。



本來,一個國家面對種種困難與挑戰,是平常事。但是,如何看待「國家安全」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卻是對一個國家的政府及其領導人的嚴峻考驗。上月米國一列運載化學品的列車出軌,米國媒體輕描淡寫;但都聚焦美國出動導彈擊落所謂「中國偵察氣球」、大肆渲染所謂「中國威脅論」。據報道,米國一列貨運列車二月三日晚在俄亥俄州(Ohio)東巴勒斯坦鎮(East Palestine)出軌,車上所載有毒化學物質引發大火。此事帶來的致癌物兩天內或已隨雨水蔓延,污染空氣、大量土地和水。當地居民拍攝照片顯示,有大量動物死亡。



其實面對通脹狂飆的又何止米國,整個歐洲都同樣受通脹困擾。各國的通脹又引發一系列社會矛盾,英國醫務人員、教師、鐵路員工都為加薪發動罷工;法國人因為反對政府強行通過「改革退休制度法案」而舉行了持續幾個月的示烕抗議行動,甚至爆發警民衝突。歐洲和米國的通脹與過去三年的新冠疫情沒有多大關係,卻與去年二月以來的俄烏衝突爆發後,西方國家以支持烏克蘭抵抗俄軍、制裁俄國為最大「政治正確」有關。為了這個「政治正確」、抵制俄國石油天然氣,西方國家特別是原本倚賴俄國能源的國家,寧願能源短缺、民生凋敝、通脹飛升,卻讓米國悄悄地收割利益。那些虛幻的「民主」口號已經讓國家人民陷入困境,不知那些領導人如何尋找出路。(二零二三年三月十八日)

Friday, March 10, 2023

大國外交

 



大國外交
(隨感)

三月七日星期一,新任外交部長秦剛在北京的十四屆人大會議期間,首次以外長身份主持記者會。他說,中國將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他強調,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任何外國都無權干涉;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跨越的紅線。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和強大能力。秦剛說,之所以同美國談台灣問題,是要求美方不要干涉中國內政。如果美方真的希望台海風平浪靜,就應該停止「以台制華」,回歸一個中國原則的本源本義,恪守對中國作出的政治承諾,明確反對和制止「台獨」。



這位新任外長說得甚好,他繼承了歷代中國外長的一貫風格,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九五三年,中國總理兼外長周恩來會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五平共處五項原則」,主張國家不分強弱大小一律平等,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是第一次展現中國作為大國的擔當。一九五四年四月至七月,周恩來代表新中國去日內瓦,首次參加國際會議,討論亞洲和平問題,展現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協調、說服的作用,讓世界開始認識新中國。


一九五五年四月,部分亞洲和非洲國家在印尼萬隆召開第一次亞非國家會議,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問題。總理兼外長周恩來參加了萬隆會議,進一步闡述中國的「和平共處」主張。但這次會議有一個不幸的插曲。一九五五年四月十一日,中國代表團租用的印度「克什米爾公主號」航機在香港加油時,遭特務放置計時炸彈,飛到沙勞越西北海面上空時爆炸,機上包括中國代表、越南代表及記者十一人遇難。周恩來總理因事改乘另一航機往印尼,倖免於難。死者包括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的香港人黃作梅。



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副總理兼外長陳毅在北京中外記者會上說,中國人民在反對帝國主義的戰鬥中,願意作出一切必要的犧牲;「如果帝國主義決心要把侵略戰爭強加於我們,那就歡迎他們早點來」,「我們等候美帝國主義打進來,已經等了十六年,我的頭髮都等白了」。豪氣干雲,語驚四座,一時傳為佳話。陳毅外長這番話的意思是,中國從來不侵略別國,但中國人不怕打仗、不怕戰爭,如果帝國主義侵略我們,我們會奉陪到底、徹底打敗帝國主義。




這次秦剛外長的講話,也令國際社會感受到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被問到會否改變「戰狼外交」作風時,秦剛說,
所謂「戰狼外交」就是一個話語陷阱,製造這個話語陷阱的人,要麼不懂中國和中國外交,要麼無視事實,別有用心。中國外交有足夠的厚道與善意,但當豺狼擋道、惡狼來襲,中國的外交官也必須「與狼共舞」,保家衛國。秦剛說,美國要我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但這辦不到。說得對。中國的發展不靠侵略、不靠掠奪、不靠殖民,只靠努力;中國足夠厚道,但不是任人欺負而忍氣吞聲。(二零二三年三月十一日)

Friday, March 03, 2023

撤口罩令

 



撤口罩令
(隨感)

特區政府決定,三月一日(星期三)起全面撤銷「口罩令」。行政長官李家超二月二十八日星期二宣布,自三月一日起,在室內外,即街上、運動場、公共交通工具都不再強制戴口罩;公共場所、戲院等室內空間,是否須要戴口罩,由場所主管以行政指令作決定;但強烈建議進入醫院、診所、護老院等高危地點必須戴口罩。至此,香港對於新冠疫情的防疫抗疫限制措施全部撤銷。政府高官說,希望市民可以除下口罩、展露笑容,愉快說聲「你好香港!」行政長官更表示,香港疫情已經受控,今後要努力拼經濟、謀發展、促振興。這是政府展示香港「全面復常」的重大舉措,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老牛之所以說「象徵意義」,是因為以老牛這幾天所見,在大街小巷、在超市商鋪、在巴士和地鐵車廂內,超過九成的市民仍然戴口罩,只有零零星星幾個人不戴。不戴口罩的市民覺得,戴口罩呼吸不暢順,法例規定要戴才不得不戴,一旦允許不戴當然立即不戴。在運動場做晨運的市民認為,做運動時不戴口罩可以舒服一些,不過,做完運動還是會戴口罩,因為畢竟世衛還沒有宣布疫情已過去,在全世界仍有許多感染,所以自己還是要小心。許多市民認為,雖然官員說香港疫情可控、已經有群體免疫屏障,但實際上每日仍然有確診個案,表示在社區仍然有傳播風險,自己戴口罩保護自己,可以安心一些。



隨着疫情放緩、防疫限制放寬,撤銷口罩令的同一日,社區檢測網絡的免費核酸檢測服務也宣布停止。政府不再指令特定行業或特定人員進行強制檢測,因而核酸檢測需求大幅下降,如今全港只保留二十一間社區檢測中心或檢測站保留運作,只提供自費核酸檢測,並調整開放時間為上午十點至晚上八點。中學生由三月一日起撤銷每日快測要求,不過,小學、幼稚園及特殊學校(包括宿舍部)學生,仍須在每日回校前進行快測,直至月十五日。



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也在三月一日舉行關閉儀式,由保安局副局長卓孝業主禮,民安隊、多個部門代表以及曾為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提供服務的機構代表出席,一同見證這個抗疫設施完成任務的重要時刻。竹篙灣檢疫中心在二零二零年七月十六日正式投入服務,提供設施予密切接觸者進行強制檢疫。由二零二二年二月起,本地疫情嚴峻,竹篙灣檢疫中心轉為社區隔離設施,接收低風險患者,特別照顧「一老一幼」,以減輕公立醫院的壓力。竹篙灣隔離設施營運了三十一個月,宿位由最初的一千五百個增至近一萬個。這個設施自投入服務以來,動員民安隊人員逾三十四萬人次,服務超過二十七萬名人士。



環顧四周,各國的抗疫形勢也正向着好的方向發展。在香港解除口罩令的同一日即三月一日,日本和韓國宣布放寬對來自中國包括香港澳門旅客的防疫限制,不須落地檢測,只需持有七十二小時有效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中國內地也取消強制戴口罩的指令,但乘坐公共汽車、地鐵等人多擁擠交通工具時,仍然要戴口罩。內地專家建議向香港學習,全面撤銷口罩令。儘管有些人仍批評香港在亞洲最遲撤銷口罩令是「反應最慢」,但港府的穩紮穩打、循序漸進、不走回頭路的逐步放寬策略,深得內地專家的高度肯定。(二零二三年三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