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5, 2021

眼見為真


 

眼見為真(隨感)

近日看了一個由朋友傳來的手機貼子,前半段是一段由曾任中國人大代表的香港知名女演員拍攝的視頻,畫面內容是葵涌貨櫃碼頭原本堆放貨櫃的廣場空空如也、維港海面沒有商船往來或停泊的冷清場面,這位被稱為「阿姐」的明星一邊旁述,稱未曾見過如此淒涼的局面。後半段是對此視頻的評論,大意是︰因為鴉片貿易而發跡、以航運和轉口貿易而發達的香港,曾經與荷蘭鹿特丹、新加坡齊名,躋身世界三大商港,如今氣數已盡,奄奄一息;香港一些人的「攬炒」、外國的制裁、中國的競爭,香港已失去昔日的優勢云云。常言道「眼見為真」,看了這個視頻,當然相信是真實情況,也實在心痛。


過了幾天,上星期六中午,我有事乘坐計程汽車,由九龍去荃灣,經過葵涌貨櫃碼頭,看到的卻是貨櫃如常堆積如山、吊機起落有致的一片繁忙景象。為什麼我看到的情景與「阿姐」拍到的情景,竟有如此大的差別?「阿姐」不會造假(造假也沒有意義);我看到的也是真實情況;我突然想到︰前幾天正是香港的一連五天的復活節假期,商業機構在長假期之前通常都會抓緊清理堆積的貨櫃,以免耽誤業務,所以假期就出現了「阿姐」見到的冷清場面。這個差別,印證了一句話︰「你說的是事實,但不是事實的全部。」



「阿姐」看到的是真實情況,但那是特定時日、特定背景下的特定情況,而不是正常日子、正常運作的正常情況。可見,任何人都可能有局限,有視野看不到的「盲點」,也有個人見識、學養、理解能力方面的局限。人為避免出現以偏蓋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錯誤,就要深入了解、多方驗證。正因為人人都會有局限、每個人看到的都可能只是事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才有「兼聽見明」這句中國成語,也才會有「盲人摸象」這樣的寓言故事。


當然,這個手機檔案的評述提及的問題,也是有道理的。曾幾何時,香港已有的九號、十號貨櫃碼頭還嫌不夠用,還要繼續建設十一、十二號貨櫃碼頭;但是,香港大財團有份投資的深圳鹽田港碼頭,已經急起直追,並以其交通發達、收費便宜、通關方便而搶去香港的許多生意;早幾年,上海的外海舟山群島也積極建設深水港,輻射整個長三角;海南島被定位為中國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正積極吸納人才開發建設深水良港;新加坡已連續幾年奪得貨櫃吞吐量世界第一的地位。香港一直以為自己在管理方面有優勢,但收費貴、地方狹窄、租金貴等等因素,已經令自己日漸失去優勢。



香港雖然只是一個七百五十萬人的城市、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但香港一直是國際知名的自由貿易港、一百五十六年的英國管治令香港成為中西文化薈萃的「東方之珠」,香港的一舉一動、一點一滴都引起國際社會關注。中國也極為重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北京設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正是要更好發揮香港的作用。但一些人就恃寵而驕,不斷「扭計」,甚至以「攬炒」來要挾北京,前年因為「修訂逃犯條例」而搞出大亂子、企圖以拖垮香港來迫北京下跪,就是一些別有用心者打的如意算盤。如今算盤打不響,香港一些人自己搞衰自己,卻要全港市民為此付出代價。(二零二一年四月十五日)

Saturday, April 10, 2021

看淡生死


看淡生死
(隨感)

不知不覺間,自己已進入長者行列。這些年,同齡人(同學、農友、校友)茶敘,話題都離不開保健、養生,也不迴避「死」的話題。特別是前年以來,送走了兩個農友,近日又看了幾篇如何「處理後事」的帖文,更覺得應當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許多校友、同學都能看透看通,活得灑脫,做得果斷,趁自己清醒而且活動自如時,處理好自己的物品,不把麻煩留給後代。但是,直到今天還好好活著,每日都收到友人的祝福,每日都用手機拍攝、記下愉悅的時刻,欣賞身邊的美好事物,電腦的儲存、手機的相片還在每日增加;如果早早清理好自己的物品,不再更新檔案,是否有一種「等死」的心態?


我覺得母親晚年處理自己物品的態度和方式,很值得我借鏡。文革期間,母親跟隨大隊參加「五七幹校」的勞動改造,有一次傍晚收工時分,母親昏倒在田間,幸好有同事經過,背回宿舍救醒。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初,我下鄉前夕,專程到幹校向母親告別,吃飯時也有兩個「工宣隊員」在旁邊看著。母親對我說︰「他們怕我會自殺。我怎麼會?我的生命經歷了許多苦難才活到今天,我會很珍惜,絕不會輕易放棄。而且,我還要好好生活下去,與那些專門『整人』的人比比,看看誰笑到最後、最笑得最好。」

母親眼見許多老人中風後半身不遂、需要旁人照顧,病人自己甚為痛苦又說不出,全家人為照顧病人都很辛苦。母親便對我們說︰「他日如果我中風,不要搶救;不要自己痛苦同時也讓身邊人都為自己痛苦,順其自然就好了。」


我帶幼女到香港定居後,母親說自己年紀大了,約我到律師樓辦理樓契轉名手續。母親說︰「你父親勞碌一生就只留下這個住宅單位,當然要由你繼承。趁我身體尚好,及早轉了你的名,我也就安樂了。」後來我家決定買個小型住宅單位,母親把自己的存款拿出來給我們做「首期」,她說︰我基本上不需要花錢,只留一個銀行戶口,用來接受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就夠了。」


晚年的母親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她把孩子們用過的作業簿中未寫過的空白頁剪下,釘成小本子,用來做自己的「記事本」。看電視時記下新聞提要和要點、每日記天氣,讀報時把有用資料剪下貼起來,每天看報、看電視都作筆記,記新聞提要、記世界大事,還把重要資料剪存、整理歸檔。我笑她︰你又不是圖書館資料員、研究員,又不是學者、作家,何苦來哉?她說記筆記其實是為了多動手、多動腦,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延緩衰老、減慢退化。


母親由一九九九年起著手寫自己的回憶錄,到二零零一年底完成,二零零二年初打印成小冊子送給親友。母親寫回憶錄時,整理自己保存了幾十年、由抗戰逃難到七十年代的資料,同時也不斷清理自己用過的物品,包括書籍、衣物、生活用品、紀念品等等,說是免得他日她離開人世的時候,增添我們處理的麻煩。二零零一年,母親感到精神體力大不如前,開始為自己的最後日子打算,她準備好一套乾淨衣物,用膠袋裝好,告訴我那是最後「上路」用的壽衣。母親晚年生活簡單而充實,盡量處理好自己的物品,每天都樂觀正向。如今我老牛也應該像母親那樣去安排自己來日無多的生活。(二零二一年四月十一日)

Sunday, April 04, 2021

覓地之難(時評)


覓地之難
(時評)

近日,香港社會各階層為是否就「劏房」實行「租務管制」爭論不休。為何這些年「劏房」大行其道?是因為低收入階層輪候公屋時間越來越長;為何為低收入者而設的公屋總是供不應求?是因為興建公屋的土地嚴重不足;為何特區成立二十三年、每屆政府都聲稱努力覓地建屋,但總是不夠土地?是因為每屆政府花九牛二虎之力增加土地供應,屢屢遭反對派或所謂「地區人士」反對而不能成事。於是,這些「深層次矛盾」就越積越多。


大家還記得,一九九七年樓價最瘋狂,但金融風暴之下立即大跌,當時一些政治人物和市民把樓價大跌的原因歸咎於於董伯伯提出的「八萬五」。到二零零三年「沙士」期間更是跌至最低,之後幾年逐漸升溫。當時接任行政長官的「煲呔曾」為免被人詬病,絕口不提建居屋,只承諾「增加土地供應」。但每次推出地皮都高價成交,最終變成「豪宅」的「麵粉」。當時老牛在報章發表短評,建議政府推出新地皮競投時,在買地條款中訂明「限呎限價」,以適合中產市民的負擔能力,及抑制地產商的投地意欲。但當局仍然任由「市場主導」,每一幅地皮都以超出市場預期的高價成交,足見當時「煲呔曾」宣稱的所謂「增加土地供應、滿足市場需求」,只是做做樣子。


被政客譏為「狼鷹」的梁先生在台上時,確實有心理順房屋問題、積極覓地建公屋,但每一次都被「地區人士」反對而無法成事。因為規劃公營房屋要有一定比例的面積設置社福設施,但一提到「弱能人士」、「護老機構」、「長期病患」、「特殊需要」,徵詢區議會時必遭否定。公屋建設進展緩慢,而申請公屋者逐年增多,「舊帳未清又欠新帳」,於是輪候時間越來越長。


填海不行,發展邊境和郊野公園邊緣土地遭反對,這一屆政府提出「明日大嶼計劃」也遭反對。這幾年,一些政客「為反而反」,令覓地建屋愈益困難。低收入家庭不得不租住「劏房」時,一些「關心弱勢社群」的人士便大罵政府。市民對政府有怨氣時,其實也應看看事情的背後,政客們為反而反、故意令政府寸步難行所造成的對社會民生的破壞作用。


香港有一些政治狂熱者為「做騷」,不只是鼓動少數人「反高鐵」、「保護家園、不遷不拆」,多年以來,「反對中環填海」、「反對皇后碼頭搬遷」、「反對西九文化區天篷設計」等等,幾乎政府每推出一項大型建設計劃,都成為反對者的矛頭所向。到底那些反對者為何總是要反?他們到底有沒有想過香港的整體利益、市民福祉、經濟發展和民生需要?一味為反而反,對香港有何好處?對市民有何益處?對經濟發展有何幫助?


早幾年,老牛在報章撰文,提及多項關於理順土地問題的建議︰一是善用閒置的校舍,租給社會公益團體使用;二是修改工業區的土地用途,成片改造為住宅或辦公樓;三是加快舊區重建。可惜多年前當局只做得到「活化工廠大廈」,近幾年才對多已空置的舊工業區作重新規劃。應當看到,這是一個極好的思維方式轉變。因應八十年代以來「工業北移」的實際情況,將空置工業大廈的潛力釋放出來,土地難題就可以逐步解決。(二零二一年四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