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7, 2021

頤養天年(隨感)


 頤養天年(隨感)

近日看了一個帖子,是年屆九十的北京清華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黃克智關於「健康是人生成功之本」的自述。大意是︰黃院士多年前身體檢查時發現有血管瘤,他「帶病生活」沒有動手術切除,如今沒有事;更早前他有三條心臟血管堵了,他沒有做「通波仔」或「放支架」,堅持做運動,結果是幾年後覆診時,醫生告訴他︰你沒有事,不用再覆診了。黃院士對待老人疾病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對所有上了年經的人都很有啟發。

五年前,黃院士做身體檢查時,發現血管有異常物體,做電腦掃描,仍看不太清楚,幾個醫院的六位醫生會診,決定立即做手術切除,但正好醫院一時沒有床位,黃院士回家等候消息。這時,在外國生活的兒子趕回國內看望老父,建議他諮詢「第二醫療意見」。這第七位醫生認為,年紀大了動手術要十分慎重,如果不是有很緊急情況,建議先放一放,不急於做手術。結果是一放就放下了,一直沒有做手術,也沒有發生特別情況。


十三年前,黃院士做檢查時發現三條動脈有堵塞現象,但他自己沒有特別不適之感,就決定暫時不做放支架手術,仍堅持做運動。他嘗試游泳、跑步、打太極拳、學打網球。他覺得打網球出一身汗後很舒服。覆診時,醫生說,最重要是自己的感覺,如果運動後覺得舒服、覺得適合自己,就保持住。多年過去,主診醫生對他說︰你沒有事,不用再來覆診了。黃院士在物理學方面取得許多成就,而相當多的開創性理論和發現,是在普通人退休年齡六十歲之後才取得的,他認為自己有那麼長壽、那麼健康,才會有那麼多精神和時間去繼續向科學高峰攀登,所以他深感「健康是人生成功之本」。

最近兩三年,由於手提電話的傳訊功能程式越來越發達,手機傳播資訊更快、更廣、更易,針對長者的「健康資訊」、「長壽秘訣」、「養生之道」越來越多,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也因此出現「難分真與假」的情況。難怪有人笑言「微信微信,不可盡信」。然而,不管「養生資訊」是否可信,推廣、宣傳「養生」的「專家」竟然「養」不了自己,倒是十分令人唏噓。


二零一九年六月十四日,中國內地一位梅姓「養生專家」病逝,享年五十九。這位「專家」研究、推廣他的養生方法,經常在媒體撰文介紹他的養生理論,也常常出席各種演講會、研討會;自己本人也是自少習武的太極高手。但即使如此,也無法抵抗病魔的侵襲。為此,我填了一首《虞美人》詞︰「人生壽命無一律,養生為何物?因人而異莫苛求,慨嘆專家難敵病魔糾。  均衡飲食七分飽,莫道君行早。樂觀開朗順天然,每日開心勝過服仙丹。」

隨後,我老牛又寫了兩首五言詩,一首題為《順其自然》︰「壽命隨天意,寬心處泰然。粗茶多鐵鈣,淡飯少油鹽。晚食七分飽,晨操五套拳。健康無價寶,樂活享餘年。」第二首題為《聞養生專家早逝有感》︰「養生非刻意,珍惜古來稀。往日求溫飽,今番怕重肥。清晨沾露滴,傍晚賞餘暉。興趣盈朝夕,開心盡放飛。」意思是︰對疾病不要太緊張,處之泰然;也不要太迷信什麼「養生之道」,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活法。(二零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Saturday, February 13, 2021

希望在明天(隨感)


希望在明天
(隨感)

農曆辛丑年來到了。丑屬牛,於是今年的賀年吉語更多新氣象。「牛」普通話發「niu」(「扭」)音,與英語new相近,於是有「Happy Year」、「牛轉乾坤」;操普通話者習慣用「牛」來表示強勁、犀利(例如「最牛釘子戶」),經濟術語又以「牛」表示股市上升(「牛市」),於是有「牛氣衝天」、「牛年大旺」等等,都是寄予希望、看好將來、充滿正能量,表現了人們面對持續一年多的新冠疫情仍不氣餒,仍然相信「希望在明天」。


因應辛丑年新春來臨,我老牛畫了一幅題為「任重道遠」的漫畫,送給手機程式聯繫的朋友,畫面是一隻大水牛吃力地拉犂,犂開的土地寫著「遏止疫情,重振經濟」;牛頭上方寫「新年來臨,加倍勤奮,任重道遠,希望在前」。本以為這幅畫充滿正能量、有提振士氣的意思,誰知好友看後打電話來說︰「人人的賀年吉語都充滿樂觀,都是『牛氣衝天』、『牛轉乾坤』、『牛年大旺』之類;你還在氣喘噓噓地拉犂、還在埋頭苦幹,太沉重、太守舊、太落伍了。」


這位好友說得有理。但去年鼠年實在太多波折和挑戰,特別是人類社會未接觸過、突如其來襲擊人類的不知名病毒(後來只好稱之為「新型冠狀病毒」),弄得滿世界一時間束手無策,一直延續到牛年來臨,這場「新冠」疫情仍未有退卻的意思,所以我才以「任重道遠」為題,畫一頭辛勤勞動的大水牛。我找出多年來畫過的「牛」年時事漫畫,包括十二年前的二零零九年、二十四年前的一九九七年,那兩個「牛」年雖然經濟有些波折,始終沒有這個「新冠病毒」造成的傷害那麼深遠和嚴重。這次疫情不但讓幾千萬人染疫、造成大量死亡,還令各行各業因為「防疫」、「封城」、「限聚」而一蹶不振、經濟倒退,疫情造成的傷害甚於世界大戰。


不過,香港最近十多天進行了二十多次「突擊圍封」行動、以及嚴令出現感染個案的住宅大廈住客強制檢測,確診數字有所回落;而世界範圍內,由於幾個有能力研製疫苗的國家,陸續推出疫苗讓各國「批准緊急使用」,多個國家已安排「高危群體」人員接種疫苗,可以樂觀預期,這場「新冠」疫情已經到了可控的階段。隨著接種疫苗普及、抗擊疫情的力度加大,疫情逐漸受控,各地的經濟活動也可以逐步回復正常。看來這便是這個「牛年」的大趨勢。


香港本地確診人數由每天六七十人下降到每天二十多人、疫情趨於放緩,港府預告,在農曆大年初七(二月十八日)開始,食店恢復「堂食」至晚上十點、每桌人數由二人增至四人;多個表列行業、處所包括美容業、電影院、按摩院、健身室以及主題公園,可以在嚴防疫情擴散措施之下有限度重開;中小學生也將在農曆新年假期之後逐步恢復課堂面授活動。這些「適度放寬」顯示,香港的第四波疫情接近尾聲。但政府聲言,防疫措施放寬的前提是疫情不出現大反覆。這就是說,希望市民新春期間減少聚會、不要因為防疫意識鬆懈而令傳染爆發。所以,疫情能否受控,關鍵仍在於市民合作,遵守各項防疫規定,減少聚集、減低傳播風險。期望廣大市民明白「小不忍則亂大謀」,切實做到「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同心攜手管控疫情,讓香港盡快好起來。(二零二一年二月十四日)

Saturday, February 06, 2021

善惡終有報(隨感)

 



善惡終有報(隨感)

前年(二零一九年)六月中旬起,本地一些政治狂熱者藉港府提出修訂逃犯條例之機發難,釀成持續超過半年的「反修例」暴力事件。直到去年(二零二零年)初,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之初,醫療專家勸諭市民減少聚集,一些政治狂熱分子仍不死心,繼續鼓動青少年做出反社會的暴力行為,包括打砸商鋪、破壤鐵路系統設施、堵路、縱火等等。儘管律政司對嫌犯提出起訴過於緩慢令公眾不滿,不過最近幾個月,從前年到去年因參與暴力犯罪活動被捕的人士,陸續有一些經過法庭處理而被判刑,總算是給市民一個交代。


去年二月,天水圍一家連鎖零售店三度遭某種特別衣飾人士破壞,一名十四歲華裔兒童和一名十三歲印度裔兒童被捕。兩人承認三項刑事毀壞罪,未滿十四歲的印童要索取感化報告,暫時仍由青少年院看管,春節後再判刑。印裔男童承認犯案時「自己好蠢」。法官直斥男童的破壞行為「不知所謂」、「唔知自己做緊乜」。法官說該印裔男童能講能寫中文,實屬難得,家人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不要讓家人失望;法官對男童說,要想清楚自己正在做的是什麼事,如果不想清楚就去做,後果不但自己要面對,家人也要面對。


一名十八歲陳姓副學士學生,在前年十月旺角衝突中,遭警方制服,其後被搜出一枝可發出刺眼強光的雷射筆,陳被控在公眾地方管有攻擊性武器罪。他在九龍城裁判法院被裁定罪名成立,並須還押至二月十九日判刑。另一位二十八歲女金融經理,前年「反修例」事件期間,涉嫌在尖沙咀用雷射筆照警員眼睛,經審訊後在九龍城法院被裁定襲警罪成,判監三個月。她獲准保釋等候上訴,二月四日在高等法院要求推翻定罪及減刑,稱警員拉錯人。高院法官認為施襲者的行為「撩是鬥非」及「乞人憎」,暗示法庭若裁定施襲者就是上訴人,未必會減刑,甚至有可能加刑。


區姓前立法會議員,被指前年月在警民衝突現場,先後用「大聲公」(手提揚聲器)推撞一名警長的長盾,以及在一名警司旁邊高聲說話,被裁定兩項襲警罪罪名成立,被判一百四十小時社會服務令。他不服定罪上訴,被法院駁回,高等法院院法官二月三日頒下判詞,指區姓前議員當時行為明顯屬情緒發洩,他聲稱自己「擊打長盾是為引起警方注意以免清場時出現『人踩人』」,說法極為牽強,且屬於砌詞狡辯。


根據警方資料,去年(二零二零年)一月至九月,有一千八百五十二名因為干犯刑事罪行被捕的十八歲以下人士,當中一百五十人(約佔百分之八)接受了警司警誡;與前年(二零一九年)反修例事件相關的被捕者超過一萬人,四成是青少年,僅有十九人接受了警司警誡,原因是背後有人教唆這些青少年人不認罪。既然不認罪、無悔意,警方唯有交法庭處理。年輕人受人唆使或因一時意氣、情緒失控而犯事,實屬不幸。中國有句老話︰「善惡到頭終有報」。年輕人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正在做的是什麼事,犯法的事無論如何也不要做;一旦做了違法的事就要自己承擔後果。一些有法律背景的政治人物宣稱有案底的人生才精彩,這些謬論真是害人不淺。(二零二一年二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