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8, 2020

自由的代價(隨感)

 


自由的代價(隨感)

剛剛由電視新聞報導中看到,英國有人發起「反封城」示威,抗議政府收緊防疫措施、影響個人自由。示威者與警察推撞,終演變成警民衝突,三名示威者和六名警員受傷,警方拘捕十六人。意大利、德國等歐洲國家也有類似的示威活動。但事情的背景是,英國週末單日新增六千六百三十四人確診;意大利一日新增二萬六千三百二十三宗確診,再多六百八十六人死亡;法國確診人數突破二百萬,僅次於美國、印度和巴西,在全球排行第四。一些人似乎真的是抱著「不自由毋寧死」的決心,寧肯染疫而死,也不願失去天賦的自由。

一向「崇尚自由」的美國,固然是全球疫情的「超級大國」,不但總統滿不在乎,老百姓也強烈反對「戴口罩、少出門、減社交、不聚集」等令人反感的「防疫措施」。美國至今突破一千三百萬人感染,超過二十六萬四千人死亡。洛杉磯等大城市再度實施嚴厲的封城、宵禁措施。而整個國家,人們似乎熱切期待疫苗問世,在他們看來,疫苗似乎是挽救生命的「仙丹」。


香港也有一些這樣的「自由主義者」,最近幾天「熱爆」的「跳舞群組」大爆發、以及養和醫院的小爆發就是顯例。這幾天的大爆發,媒體和醫療部門稱為「第四波」,最新消息指,香港今日新增一百一十五宗確診,是近幾天的「新高」;前兩天單日新增六十多人至八十多人;今日為止「跳舞群組」有四百七十九人受感染;養和醫院同一層多人感染,為病人做急救的醫護人員成了「緊密接觸者」被感染,多人確診,實在令人握腕。

有老同學問我老牛︰那些跳舞者多人聚集沒有違反「限聚令」嗎?政府相關部門沒有嚴格執法,是否要負上一定責任?我回答說︰政府的「限聚令」規限酒樓、食店、酒吧、派對房間、唱歌房間,以及運動場、體育館、球場、泳池等公眾地方,不涉及家庭和私人地方。許多「跳舞中心」租用社區會堂等大型場地,註明「私人地方」、「只限會員」,避過規管。跳舞者為了自己的「自由」堅持聚集,一起吃小食、交談,這就增加感染、傳播的機會。


國內的專家建議香港推行「全民檢疫」;本地的專家也建議做大規模「篩查」;政府始終下不了這個決心。這也難怪。因為,八月底九月初,政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請北京方面出錢、出人、出設施,搞個「全民自願檢測」,本來期望有五百萬市民參與,但一些政客、「名嘴」、「才子」大潑冷水,說是「人多擁擠、無事都變有事」、「內地儀器、人員信不過」、「撩鼻撩喉好辛苦」,令市民望而卻步,結果預定過程結束、國內人員撤退,只有一百五十萬人參與。

最近「第四波」疫情爆發,政府要求特定群體人員做檢測,市民才緊張起來,政府在各區設立多個派發採樣套裝的「檢測中心」,連日都有市民參與;政府還在全港一百多間郵局派發採樣瓶,方便市民自行樣集深喉唾液樣本送檢。市民應該明白,新冠病毒傳染性高,不認貧富貴賤,連美國總統、英國首相也一樣受感染,所以任何人都不要盲目自信、或者有僥倖心理,應當配合政府的抗疫措施,做好個人防護。一個武漢市民說︰「我也喜歡自由,不喜歡受限制;但如果連生命都保不住,自由有什麼意義?」(二零二零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Sunday, November 22, 2020

氣泡漏氣(隨感)


 氣泡漏氣(隨感)

香港幾經辛苦,才與新加坡商定了兩地居民相互往來的「旅遊氣泡」協議,原定這個星期開始實施。當時已經談妥條件和細節,講明一旦疫情反覆,就要暫緩推行。各有關公司團體正努力招客搞旅行團、或者接受顧客訂機票、酒店之際,香港突然一日之內感染確診新冠病毒者大增,特別是跳舞群組,包括導師和舞者的大批人中招。於是,這個兩地商定的旅遊「氣泡」,還未實施就「漏氣」,暫緩推行。較早前我看到香港的「第三波」疫情,延伸至今幾個月仍未「斷尾」,就耽心會惡化成第四波;我在回應網有留言時就說過,擔心「三波未平四波又起」。今日看來,這個擔心真的是「不幸言中」。


幾個月前香港出現第三波疫情之初,政府專家、顧問強烈建議進行大規模的全民檢測,以查出隱形超級傳播者。但當時政府醫院加上社會的商營化驗所,整個香港的化驗力量都不足以在短時間完成大規模檢測。特區政府向中央求援,北京方面全力支持,派出專業人員、調撥檢測設施儀器、承擔所有費用,經過一段短時間的緊張籌備,八月底,香港政府推動的「自願檢測計劃」實施。最初政府曾放言,期望有四分之三左右的市民參與,因為越多市民參與,越能找出未知的隱形傳播者。


但事,當時一些別有用心者在市民中散布許多負面信息,最初在檢測中心選址上,一些「區議員」指責地方狹窄、影響交通;又指人多聚集,沒有病也會被感染有病;又有人指過程令人不適等。許多的不實資訊,令市民望而卻步。最後,只有一百五十萬人做了「自願檢測」,加上之前因為一些確診個案所在的工作機構、住所的緊密接觸者強制檢疫,總共也只有一百七十萬人做了檢測,遠未達到「全民」以及盡可能找出更多隱形傳播者的目標。


「自願檢測」項目結束、內地派來的檢測人員返回內地,香港只剩下自己原有的政府化驗部門和私營化驗所,仍要面對大量的檢測需求。近日,因為多個行業一直有零星個案,政府認為職業的士司機和護老院員工屬高危人群,政府要求一些行業的從業員要全面檢測;一些有確診個案出現的社區,也鼓勵市民自願做檢測。於是,政府在診所設立的「檢測套裝」(採集樣本的容器)派發和收集點,有許多市民去領取。我想︰兩個月前政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還要向中央求援,卻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如今疫情未斷尾,市民便緊張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不積極配合政府的呼籲去做免費檢測?


在跳舞群組爆發之前,餐廳、酒吧、派對場所、卡拉OK等行業的經營者本來期望政府進一步放寬限制。政府官員表明,目前的情況令人擔憂,暫不會放寬,而且正考慮一旦出現更壞情況時要進一步收緊限制。果然,這兩天每日都有四十至六十個確診個案,情況明顯惡化了。有些人總是不肯遵守防疫規定,總是要四出活動、總是「我行我素」,他們造成的大擴散惡果,便要全港市民承受。一位好友告訴我,他親眼見到,有人故意在馬路邊不戴口罩高談闊論,還故意向路過的市民大聲咳嗽、向街上吐口水。這些惡意者破壞者正是香港的毒瘤,他們正將香港拖向萬劫不復的深淵。(二零二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Saturday, November 07, 2020

何日君再來(隨感)

 


何日君再來(隨感)

由於疫情基本受控,中國內地居民即使不能坐飛機出國遊,也可以搭高鐵在國內各處去旅行。那些退休長者們「宅」了大半年,現正瘋狂地「報復式」出遊和消費。澳門疫情控制得好,已經沒有本地感染病例,所以與中國內地恢復人員往來。儘管近期到澳門旅遊的中國內地遊客不多,總算是開了一扇門。但香港至今仍有零星本地感染,就算商家近乎哀求,請中國大陸方面允許兩地人員免檢往來,中國大陸方面仍不鬆口。沒有辦法,是香港自己的零星社區感染沒有「斷尾」,怨不得別人。


香港是外向型的經濟體,自己本身製造業已沒落,金融也只是少數人的遊戲,許多行業例如零售、酒店、航空業依賴遊客;即使是轉口貿易也倚賴其他地區的生產。在正常年景,連由尖沙咀到油麻地到旺角的那些大小店鋪,都渴望有遊客來購物,特別是喜歡拖著行李箱子來購物的國內遊客。但從去年六月以來,這一切都改變了。一些人起初以「反修例」為名搞示威、然後發展成到處打砸縱火,繼而有人在機場騷擾乘客、甚至禁錮(用膠帶把雙手綁在行李車上)、侮辱來自中國內地的記者和旅客,再發展到在大街上聽到說普通話的人就圍攻、辱罵。這樣的「新聞」在內地城市電視上播出,誰還敢來香港?


今年春節以來的新冠疫情,就更是重大打擊。香港跟從世界各地「封城」、「限聚」、要求市民不要外出;香港人不但不能離境到外國去或到內地去,本地的「限聚令」也一再延長。這樣「自我封閉」幾個月,飲食業、零售業、酒店業、旅遊業以至航空公司都大受打擊。老牌本地航空公司不得不大裁員,旅行社要求員工「停薪留職」,高級酒店要搞「留港渡假」來吸引市民訂酒店、享受酒店設施、「過」一把外出旅行的「癮」。那些本來就定位做遊客生意的零售店鋪東主們,眼巴巴從電視新聞看到內地遊客到處去而不來香港,真是恨得牙癢癢的。沒有國內外的來港遊客,怎麼會有生意?


多年前,香港有些「憤青」痛恨來港購物的內地「豪客」,直接到廣東道海港城一帶的「名店街」去,滋擾遊客、故意推撞、舉牌遊行、高叫趕客口號,罵內地遊客是「蝗蟲」(意思是這些購物的遊客像「蝗蟲」一樣,把香港吃光了)。這些「憤青」不明白社會各行業的構成和運作,不明白正是這些讓他們覺得「討厭」的「豪客」在香港消費,才讓香港的酒店業、零售業得以繁榮並帶旺其他行業。當然,也許他們不是不明白,而是受到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和一些帶有偏見的「才子」的觀點的引導,加上自己學業和就業的不如意,就付諸行動,以滋擾遊客來發洩個人對社會的不滿。


儘管零售業殷切期待內地購物客「何日君再來」,不過我老牛並不看好前景,因為不僅是今年以來的疫情,其實去年中至今的一年半,內地居民已經明顯地感受到一些香港人對他們不歡迎。既然如此,我何苦要來香港受氣?作為內地遊客,如今一個護照可以去許多喜歡的國家和地區,當然選擇去得開心的地方而不選擇香港。這便是「反修例」乃至「疫情」對內地客的深層次的心理影響。年輕人做事不顧後果,後果卻是全港市民承受的。(二零二零年十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