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9, 2025

粵語記趣


粵語記趣
(學習心得)

近日看到一個手機資訊,內容是「粵語歇後語」,當中記述了一些流行的粵語歇後語,例如︰「洗腳唔抹腳——亂咁揈(亂花錢)」、「風扇底下傾計——講風涼話」、「掟石落屎坑——激起公糞(憤)」、「食豬紅疴黑屎——當堂見效」、「貼錯門神——面左左(相處不愉快)」、「雞食放光蟲——心知肚明」、「蕃薯跌落灶——該煨(真可憐)」、「冇柄士把拿——得把牙」、「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火燒旗桿——長炭(嘆)」、「老鼠尾生瘡——大極有限」、「和尚擔遮——無髮(法)無天」,等等。老牛中學時代的趙老師,也常在課堂講「牛皮燈籠蘸黑漆——點極都唔明」、「風吹牛角——全無感覺」、「竹籃打水——一場空」等歇後語,批評不懂回答問題的同學,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但是有些粵語歇後語,隨着社會發展進步和變遷,已經沒有生活內容,因而慢慢失傳或消失。例如,「床下底破柴——撞板(碰釘子)」,如今現代社會,即使農村都已經沒有人用兩張「橋凳」架兩塊床板的床,許多人都用現代床及床褥,所以沒有了「床下底」;以前廣東人用木柴燒火煮食,如今用煤氣、石油氣、用電磁爐,甚少用木柴,所以也沒有「破柴」的動作,於是這句歇後語語已經用不着了。



有一句粵語歇後語「濕水棉花——冇得彈(無可挑剔)」,可能也會隨着「現代化」而失傳了。從前人們都用棉被,被袋內的被芯(棉胎)是棉花,用棉線編織成網狀裹住棉絮,使之不會散開。棉被用久了會被壓實、棉胎內的「不流動空氣」空間減少而不保暖,所以人們會請「彈棉胎師傅」來,將舊棉胎的棉花重新彈鬆、重新編棉線網。如果棉花濕了水會結成一團,就「彈」不開,所以才有「濕水棉花——冇得彈」這句歇後語。但現代人已經甚少人用棉被,沒有人見過「彈棉花」的手工勞動了,所以這句歇後語也沒有人懂了。


廣東人稱廣東以外操普通話(國語)的人為「撈(讀陰平聲LAO)鬆」,原來此語原是國語「老兄」的意思。不懂粵語的北方人初到貴境,必會問路、問價、問事,拉住廣東人詢問時,先很有禮貌地稱呼「老兄」,不懂國語的廣東人也聽不明白是什麼,久而久之,就將聽到的國語「老兄」一詞粵語化為「撈鬆」,然後將所有不懂粵語的外省人都稱為「撈鬆」;再化作帶有歧視的「撈頭」、「撈佬」。今天由於國家推廣普通話,許多廣東人的孩子入學之後都講普通話,反而不懂粵語了,於是戲稱「本地撈」。


廣東人稱年輕人約會異性朋友為「拍拖」,此語源自水上運輸行業的術語,本義是一艘沒有動力的大船(例如蠆船、花尾渡、內河貨船),由一艘有動力的駁船拖行,通常是用繩索將兩艘船繫牢,並排而行。於是成年人就將水上運輸行業專用的「拍拖」一語,借用於年輕人約會異性朋友,並肩而行甚或拖手仔,進而互相了解、確認關係。在封建社會「盲婚啞嫁」時代,並未有「拍拖」行為,也沒有「拍拖」一詞。到了近代,社會進步、思想開放,有了「自由戀愛」;水上運輸行業也出現了不靠人力推進、以燃油作動力「火船」,以及出現了以有動力船拖行無動力船的運作模式,才出現「拍拖」一語。



傳統粵劇劇目有古裝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戲,許多時候會聽到舞台上的「大老倌」大喝一聲「call撈爺(ko-lao-yeah)」;有些老一輩人平日也會借用戲台用語這麼說。這句話原來是「官話」(官場用的語言,即國語、普通話)「可惱也」,即是「好激氣」的意思。本來「惱」字粵語發音是「努」、「腦」,國語發音是「Nao」,是鼻音。但廣東人習慣「懶音」,多數「N」「L」不分,所以才有「撈」的發音。(二零二五年七月三十日)

Tuesday, July 22, 2025

教書育人


教書育人
(牛眼看社會)

「一九黑暴」期間,許多年輕人,當中有不少是在學的大中學生,受到「名嘴」、「才子」、「磚家」的教唆,走上街頭或者在大學校園參與暴動。最震撼的是「圍堵中大」和「火燒理大」,那個恐怖畫面令人至今難忘。社會輿論會問︰是否香港的教育出了問題?是否我們的社會出了問題?這個難題,誰也無法用簡單的一兩句話來回答。其實每一個人,包括政府官員、普通市民、教師、家長和學生,都應該反問自己︰有沒有把教好下一代放在心上?大人有沒有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家長和教師有沒有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媒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們,有沒有將培養正氣、維護良好社會風氣放在重要位置?


近日家族茶敘時,聽到正上初中的小外孫談及校內有人「蝦蝦霸霸」、欺負同學、橫行無禮,有人無懼學校「記過」還視之為榮的情形,令我老牛感到震驚。據小外孫說,他所在的這間創校一百三十多年的第一類老牌名校,近年收生很有問題,同年級有極個別學生無心向學,上課起哄、給老師同學起花名、吵閙;課間休息及課外時間欺負同學;有被欺負的同學伏在課桌上哭,其他同學竟群起取笑、附和欺凌者,還不准其他同學理睬被欺負的同學;如果有同學出言勸阻,這位「出言」者也被圍攻、孤立;帶頭欺負人的那位同學高叫︰「『可憐者必有其可恨之處』,這個人就是可恨!」其他追隨者在一旁拍手叫好。一名經常在班上搞事的同學,曾被學校「記大過」,此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不知收歛反而更為囂張,聲稱「我就是被記了大過的!記我大過又如何?奈得我何咩?」


一個平日很蠻橫的同學,下午放學時硬拉小外孫陪他一起走路回家,小外孫以不同方向不順路為由不肯陪他,這位同學硬拉着小外孫的書包背帶不放,又要搶走小外孫的手機,就這樣在校門外的馬路邊拉拉扯扯,折騰了一個多小時,直到那位同學的父親打通他的手機,問他「這麼久不見回來,正在學校忙什麼?」催他快點回家,這位同學才悻悻然放開小外孫的書包帶。小外孫告訴我︰「我對他很冷淡,不惹他也不理他,現在他轉向其他同學『埋手』,沒有再糾纏我了。」


我問小外孫︰「學校領導知道這個年級的情形嗎?學校不是有訓導主任、每個班不是有班主任嗎?有沒有同學向班主任和訓導主任投訴?」小外孫說,沒有人敢向老師投訴,因為帶頭欺負同學的那位同學,一旦知道誰是「二五仔」、「報串」,就會發動其他人對這位敢投訴的同學出言侮辱、欺凌、孤立、處處針對,在學校那幾個小時很難熬,所以同學們都只「啞忍」,不敢聲張。各科任課教師以及班主任,都只是上課時在班房,下課就離開,不會深入了解每個同學的表現或者有何學習困難、班上有何問題,也許對班上有人時時欺負同學的情形都不知道。


這是我老牛第一次直接及具體了解到所謂「名校」的真實情形,也許並不是單獨的、孤立的現象。以往從媒體的報道中知道,有的學校不但有校園欺凌,還有涉及吸煙、毒品、盜竊甚至黑社會等問題,但學校領導出於「維護校譽」而不舉報也不通報;當局為查檢學生有否涉及吸毒,提出自願驗尿計劃,也有學校以「保護個人私隱」為由反對。老牛認為,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處所,校長、訓導主任、班主任和所有任課教師,都應該留意學生在校表現,及時發現問題並設法處理,彰顯校規權威,嚴肅校政紀律,不能任由歪風蔓延,不能任由校園欺凌或其他違規、違法行為泛濫,更不能因為「家醜不外揚」而掩蓋問題甚至刻意包庇。


也許有人認為,同學之間有語言衝突、肢體衝撞、爭執吵架,是很平常的事,未必是「校園欺凌」。不過我老牛認為,小學生偶有打鬧爭執可以說是平常事,但中學生開始學習看世情、開始懂得世事、開始有自己的見解,就應該明白︰遵守學校規則是學生的責任、尊重他人是待人處事的原則、自由不是沒有約束、個人行為不可影響別人。而且,中學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階段,在校內「蝦蝦霸霸」的人將來出到社會,很可能成為蠻不講理的麻煩製造者;而被侮辱、被孤立、被圍攻的學生,可能在心靈上留下難以消退的陰影。所以不應該將中學校園內的個別人搞事的情形,視為「無傷大雅」的「玩下啫,唔使咁認真」。


香港從來都標榜是「自由世界」,社會和法律保障個人自由。但是許多人忽視了,行使個人自由時不能損害他人的自由;有些行為雖然未到「違法」、以法律來處理的地步,但「違規」也是社會不允許的、也要受到規則監管的。許多家長以為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責任,忘記了家長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有甚大影響。自從十多年前「國民教育科」被政治理由取消之後,從上到下、從學校到家庭到社會,都忽視了道德品質教育,急功近利的思潮泛濫,以致歪風邪氣上升。期望整個社會都重視學生、青少年的德育;期望家長和教師都關心學童的心智成長,讓年輕人們都成長為有教養、有知識、有愛心、有責任感的棟樑之材。(二零二五年七月二十三日)

Tuesday, July 15, 2025

有毒雞湯


有毒雞湯
(隨感)

最近幾年手機程式及資訊越來越發達,許多人沉迷手機資訊或遊戲,直接影響到日常生活。老牛本來自律甚嚴,少看手機資訊、不玩手機遊戲;但近日也被手機資訊中的「雞湯文章」內容「灌」得幾乎迷失自己。幸好及時發現,原來在手機上不停「劃」的視頻、文章,有些是散播不正確思想的,即使包裝成「雞湯」,但其實是有毒的雞湯。所以,真的要像平時社交之中「帶眼識人」一樣,要「帶眼識文」,千萬不要不知不覺被「毒雞湯」害了。


近日有幾個小視頻,內容相似,可能「腳本」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大意是︰畫面由一個約十歲的小朋友回應家長的問題時,大談當今社會「辦事都要講關係,台上講的是大道理,台下做的是小把戲;講的是滿嘴正義,做的是點滴利益」等等。評論區許多留言,說是「道出當今的社會現實」。當然,成年人的世界充滿爾虞我詐、社會確實有深水雷區;但是,難道我們不應該從小教導兒童誠實守信嗎?難道我們叫孩子從小就學會狡詐和齷齪的伎倆嗎?我也在評論區留言︰「如果讓小孩子從小就學習奸詐、不誠實、不信任,將來由這一代人當家作主的社會,將會變成怎樣的可怕社會?」


有一個短視頻,畫面是一個中年女人自說自話,內容是︰「當一個人接近你,他不是來愛你、幫你,他只是來向你索取他想得到的東西。」我覺得很可怕︰這些視頻竟然公開宣揚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如果連起碼的互信都沒有,這個社會將會變成怎樣的社會?我在評論區留言︰「這也許是博主個人經歷和體驗得出的結論,但我相信不會是普遍規律。你對人沒有起碼的信任,你不配享有愛情、親情和友情,就讓你抱着這種陰暗心理在社會邊緣角落孤獨終老吧。」


有一個視頻專門探討現代年輕人為何選擇「不婚不育」。被訪的年輕人大談搵錢艱難、生活壓力大,「我自己這一代已經是做牛做馬,如果結婚生子,下一代一樣是做牛做馬,太可怕了!我認為做牛做馬到我這一代就為止了,不要再讓下一代受苦了,所以決定不要孩子。」視頻訪問了一位教授職銜的「社會學家」,大談什麼「經濟壓力大」、「社會競爭激烈」、「年輕人對個人前景不樂觀」等等,還談及「社會觀念不同了,人們不再接受老一輩那樣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云云。也許我老牛太守舊、太老土,我總認為,不論什麼歷史時代、不論哪一代人,都是在艱苦中熬過來的,不論貧富都明白傳宗接代的責任,並非家境好、生活富裕才結婚生子。現代人當中有些名人、明星大談壓力大、責任大所以不婚不育;廣大普通年輕人聽信了這些有號召力的人的言論,其實說到底是自私。


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姓作家最近離世,電子媒體和傳統紙媒都有不少述及蔡桑生平故事和哲理金句的節目和文章,手機的「自媒體」也有許多節錄蔡桑接受訪問或出席某電子媒體節目、大談人生經驗的片斷。有一個題為「蔡生不值得紀念」的視頻,稱蔡任職電影製片人時代,專拍三級片,引誘女孩脫衣裸露當「主角」,害了陳某蓮、葉某楣、葉某卿、舒某琪等女孩,被貼上了「艷星」、「脫星」標籤云云;特別為陳某蓮年僅二十九歲就自殺去世打抱不平。當然,一個名人去世了,此人是否堪稱「才子」、如何評價則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是否「值得紀念」也是各有見解。但若把女星被貼「標籤」及後來抑鬱自殺,認為是被某人害了,則對曾任電影製片人的死者不公平。那些所謂「被害了」的女孩子,如果不是為當明星與電影公司簽了合約,哪有機會出鏡和出名?已成年的她們自己對自己的決定和選擇要負責;未成年的女孩家長也要為保護孩子負上責任,而不應該歸咎於電影製片人。


有人很欣賞蔡桑遊戲人間的生活態度,有人很羨慕蔡桑享盡人間美食,更有人羨慕蔡桑搵的錢多到「使唔晒」,有人知道蔡桑在書法、篆刻方面也是頗有建樹的高手,甚為佩服。但也有人指他拍過六十一個女朋友始亂終棄、是個典型的「渣男」;有人說他的書都是講飲講食,算不上「文人」更談不上「才子」;有人說他的「美食家」只是浪得虛名;也有人說他宣揚「人生不必有意義」、「人生就是吃喝玩樂」是教壞年輕人,引導人們只講享受不求上進。


不過,不管怎樣評價、是否值得「才子」的稱號,蔡桑的許多「金句」都令人感到腦洞大開而有所得益的。例如,他告誡年輕人「不要訴苦,尤其不要向爸媽訴苦,他們幫不了你,反而令他們擔心」這番話真是金石良言。他說「努力工作掙錢,有錢就吃好點獎勵自己,甚至請朋友吃飯大家高興」;「每一個人都是空着手來空着手去,在世的意義就是好好體驗」;「中國人被養老觀念束縛了一輩子,用百分之九十的努力去為最後百分之十的老年未雨綢繆,一輩子都捨不得花錢去吃好的東西。應該平時吃好的,養好身體,到最後就順其自然,不要去煩惱」。這些人生經驗,對於每一個普通人,都是很有啟發的。(二零二五年七月十六日)

Tuesday, July 08, 2025

物極必反



物極必反
(隨感)

「港區國安法」實施五周年,香港老百姓都感受到這幾年由亂及治、由治及興。只要不帶偏見,都感覺到香港重回安定平和的日子,人人心情舒暢。「只要不帶偏見」這個前提很重要。因為一些人在「一九黑暴」期間、甚至「一九黑暴」之前,已經戴了偏見的「濾鏡」,他們在那些「名嘴」、「專家」、「才子」、「意見領袖」的長期灌輸之下,對政府早有成見,所以不管政府出台政策如何惠民、如何一番好意、社會如何回復平穩和諧、人人放心返工返學,那些帶有偏見的人總會看不順眼,這也挑剔那也不滿。其實對於那些戴了有色眼鏡的人來說,政府和北京即使做得再好、再合理,也不可能討得他們的歡心,那就由他去說吧。


「一九黑暴」對社會造成的破壞太深,那段惶恐不安的日子實在令人痛心和憤慨,老牛本不願再提起;但是,今天那些戴了有色眼鏡、「看一切都黑、都不順眼」的人,他們的那個有色眼鏡就是來自「一九黑暴」;而「一九黑暴」之所以搞到如此激烈,又是源於「一二反國教」、「一四佔中」、「一六旺暴」,源於在「名嘴」、「才子」、「專家」、「意見領袖」把持媒體、大氣電波,不斷灌輸脫離現實的「民主自由」甚至「港獨」理念,他們同情那個什麼「黃傘行動」而成為「黃絲」。



有一些「黃絲」不一定衝鋒在前參與暴力行動,他們只是理念上同情、支持參與暴動的人;特別是一些青年和大中學生被挑動之後,在暴力行動中勇往直前,有些人抱着「學生運動大方向是正確的」這句六十年前中國文化革命興起時那位偉人提出的觀念,即使「黑暴」者做出許多違法行為,他們都認為應該相信「大方向正確」而予以包容。幾年下來的實情是,當局不得不嚴厲執法,對打砸商店和港鐵閘機、縱火及擲汽油彈、參與街頭暴動而被捕之人繩之以法,於是這些不曾參與暴力行動、但支持同情暴力行動的「黃絲」們就心懷不滿,在行動上就出現特區政府官員及北京高官所說的「軟對抗」。當然也有許多曾經參與暴動的人僥倖逃脫,這些人必然會對執法者懷恨在心,隨時找機會宣洩不滿。



老牛的朋友圈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不曾參與打砸縱火、但心中支持和認同他們的行為的「黃絲」。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人各有志不可勉強」;粵諺有云「崩口人忌崩口碗」,所以,「一九黑暴」和「新冠疫情」過去後,社會恢復平靜,朋友約飲茶,也盡量不談政事。近年手機資訊發達,在手機讀了許多「雞湯文章」,有的文章談到︰「不要以自己的觀點去教別人做事」、「不要試圖去改變他人」、「人只能改變自己、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改變別人」,還有的說「三觀不同,不可強求一致」,「心中有陽光、遠離負能量」,「每一個成年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決定和行為負責」,老牛讀後豁然開朗,如醍醐灌頂,於是飲茶時只談生活健康,只談友情親情、旅行見聞,不提不愉快往事,以免大家都難堪尷尬。



近日電子媒體回顧「港區國安法」實施五年的專題報道,總會提及香港回歸二十八年來的立法會內的激烈衝突,提及「大舊」、「長毛」、「黃黑超」這三劍俠在議會中的惡行。二十多年來,人們看慣了他們在議事廳滋事叫囂的粗鄙行為,都以為是民主社會的正常現象。那位在台灣讀大學、與台灣政壇有深厚聯繫的「黃黑超」就曾經揚言,要將台灣民某黨籍立委朱某正在議事廳大打出手的「議會文化」引入香港。其後一些自稱「民主」的議員把那些破壞議會的行為發揚光大,擲水杯、拋文件、潑腐液、圍攻官員、襲擊推撞、「拉布」(故意拖延),攪亂議事規程,總之目標就是要阻礙議案通過,讓政府一事無成。



如果那些自稱「民主」的議員在會議廳發言時罵人或者攜帶道具,尚屬議員在議會內的言論行為可以不予追究;但擲水杯、潑腐液、圍攻官員甚至肢體衝突,就屬於違法行為,不論在會議廳或在社會上都是不能容忍的。如果說民眾上街遊行和平表達意見、高叫口號,尚屬憲法、基本法賦予的權利;但堵路、打砸商店、破壞公共設施、縱火、擲燃燒彈等等,已經明顯屬於違法犯罪行為,無論如何辯解都無法改變犯法的性質,當局嚴厲執法是無可非議的選擇。警方果斷執法止暴制亂、回復社會秩序,一些人至今仍不滿當局「鎮壓示威」,還要喋喋不休那些「五大訴求缺一不可」,便是故意混淆了民主自由與堅守法治的界線。



一九年的「黑暴」如此猖獗、越演越烈,是因為幕後策劃者的目標是要迫到北京「忍無可忍」而出手派軍隊「平亂」;一旦北京方面「中計」、派駐港部隊走上街頭,那些幕後策劃者就會向世界宣稱「香港玩完」、「一國兩制玩完」,他們搞垮香港進而抹黑中國的目的就達到了。幸好北京方面看穿外國勢力的陰謀,沒有中計,最後緊急制訂及實施「港區國安法」,及時以法律手段制止暴力進一步蔓延。如果一九年的所謂「反修例示威」一直和平進行(就是當時組織者宣稱的「和平、理性、非暴力」,簡稱「和理非」),未至於出現社會大混亂,北京也不會出手祭出「港區國安法」來「止暴制亂」。這就是「物極必反」的客觀規律。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沒有「假設」,更沒有「推倒重來」,我們只能審視歷史、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砥礪前行。如今香港回復平靜,重現市民期望和嚮往的自由生活。那些曾經囂張一時的惡棍,包括那些「有法律背景」的「專家」、「教授」以及在年輕人中有號召力的「公子」、「名嘴」,已經受到法律制裁;那些一直沒有露面的幕後策劃者也都藏匿蹤影。一些同情「黑暴」的「黃絲」社會名人,對香港前途沒有信心,或者不滿政府管治,這幾年不聲不響移民外國;個別政見偏激、過於投入政治活動的藝人,仍然堅持自己的政見,離開香港移居外國後還要繼續宣揚「港獨」、為外國勢力發聲效忠、淪為被通緝對象,那是自己攞嚟衰。一些「偏黃」的平民百姓,也跟隨這幾年的移民潮,踏上背井離鄉之路。老牛明白「人各有志不可勉強」,他們認為外國的月亮比香港圓,那就好好去外國欣賞那個在自己心目中更圓的月亮吧。祝他們好運。(二零二五年七月九日)

Tuesday, July 01, 2025

觀雨聽風


觀雨聽風
(隨感)

近日看了朋友在手機傳來的一個較長篇幅的「趙健的讀書日記」檔案,內容是「中國的十大雅事」,談及中國古代文人的十大雅事是︰焚香、聽雨、拾花、品茗、探幽、賞畫、對弈、撫琴、酌酒。這個視頻一次過講解了十大雅事的歷史故事、箇中知識和典故出處,實在是獲益良多。這位趙公子的「讀書日記」製作認真,許多時候採訪當今文化名人,或者從所讀的書中闡述歷史故事,很有水平。趙公子自稱是來自農村、家境貧寒,考上大學、努力讀書,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略有成績,從不自滿自傲,也從不會看不起勞動者。老牛不時收到好友轉來的檔案,都很認真欣賞和思考。在這個「十大雅事」中,趙公子問讀者(觀眾)「雅了幾個」,真對不起,老牛也真沒有「雅」過。


片中用了很長篇幅講述「聽雨」的「雅興」和掌故。但以老牛的經歷,從來沒有「雅興」去「聽雨」,只有「狂風暴雨」、「頂風冒雨」和「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深刻記憶。老牛曾經是由廣州下放海南的「知識青年」,在海南島中部山區的橡膠農場當工人,每當下雨天不能割膠,仍不能坐在宿舍裏,要穿上雨衣到橡膠林段斬萌(用砍刀清除雜樹灌木)、施肥、鋤草。最辛苦的工作是「冒雨定植」,就是趁雨天泥土濕潤,把苗圃的橡膠樹苗挖起,並移植到已經開荒並挖好準備種植樹苗的土坑(稱為「穴」)。在雨中挖樹苗時鋤把盡是泥和水,用鋤把當作擔挑挑起裝着十株樹苗的畚箕,爬上新開荒的林段,雨中山路泥濘濕滑,一步一跌;種完十棵樹苗收工,已經像個「泥人」。


一九七三年九月十四日凌晨,一場強台風襲擊海南,瓊海縣城是重災區,房屋倒塌,死傷幾千人。我所在的農場被台風掃過,多個生產隊(居民點)塌房,死了幾十人。我所在的生產隊幸好沒有死人,但倉庫倒塌了,稻穀、大米、黑豆、化肥、農藥等國家財產都被雨水打濕了,隊長天未亮就召集員工趕到倉庫搶救國家財產。台風摧毀了農場的通訊電話線,急需搶修,隊長派我到場部通訊班做臨時「壯丁」,參加搶修電話線。十個壯丁每日在台風摧毀的公路邊防風林穿越,三個人扛着五米長的水泥電線桿在濕滑的陡坡爬行,如果一腳踩不穩,三個人都會被電線桿壓死。場部中學受災最重,學生宿舍倒塌壓死十五個學生和一個教師及他的初生嬰兒,場部才決定抽調我到中學當教師。


當時中學的教室和宿舍都倒塌了,場部安排「外包工」趕建茅草房作課室和宿舍。我到中學之後,一直住在茅草房,飽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描述的「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滋味。一九七六年十月,另一個強台風襲擊海南,掃過我所在的山區。那時我的長女初生才幾個月,台風深夜殺到,狂風呼嘯,暴雨滂沱,眼看茅草房抵受不住強風開始慢慢傾斜,牛太用背帶把嬰兒包在胸前,穿上農場工人用的布面膠裏雨衣,推開房門衝出去,我扶著兩母女,蹲到已經倒塌的籃球架下,直到天明雨漸停,才從籃球架下鑽出來。茅草房完全倒塌了,我用短刀割開房頂的茅草,把棉被、衣服拉出來,擱在籃球架上晾曬。書籍、相簿、筆記本、速寫簿都泡在黃泥水裏,我把這些物品從倒塌的茅草屋拉出來,攤在球場上。筆記本、速寫簿風乾了仍然留下黃泥水的痕跡,被泡過的珍貴相片就永遠無法復原了。那些狂風暴雨的經歷和受狂風暴雨侵襲的感受,令我對雨的感覺負面較多,實在「雅」不起來。


倒是後來在港生活後,在八號風球下,來一次「觀雨聽風」。那時我在柴灣返工,公司在杏花邨地鐵站外有定時穿梭巴士接載員工往返。由於行業性質的原因,八號風球之下也要上班。二零零四年某日,掛起八號風球,公共巴士和小巴都停駛,只有地鐵和少量的士還在狂風暴雨中行走。我冒雨上了一部的士到佐敦站,進入地鐵,一直搭到杏花邨。離開地鐵站,立即走進「麥記」。風球之下打工仔多了一日「風假」,而且時間尚早,那天「麥記」顧客甚少,座位甚多。我叫了一個巨無霸套餐,找了一個對着五米落地大玻璃的位置,一邊品嘗着「巨無霸」漢堡包的鮮蕃茄和酸瓜,一邊望着落地大玻璃,仔細看着雨點打在玻璃上然後被風吹着斜斜向下流去的軌跡;一邊喝着奶茶,一邊聽着狂風裹脅着雨點打在玻璃上的巨響。一邊觀雨聽風,一邊想︰八號風球之下,大多數行業都不用上班,但總有一些工種、一些行業要繼續開工,例如「麥記」一類的服務業、例如我所在的媒體;我只是在冷氣間、寫字樓對着電腦,比起要頂風冒雨在戶外執勤的人好多了。吃飽了、欣賞完「雨打玻璃」的特別景致,愉愉快快登上公司車,開始進入全神貫注的工作狀態。


人生的經歷,過去了便成為經驗和記憶,經歷留下的烙印可以成為抱怨的理由,也可以成為面對折騰顛簸的力量,如何看待,全在於個人的心態。老牛雖然未曾「雅」過,不但未有「聽雨」的雅興,甚至趙公子提到的諸如酌酒、對弈、焚香、拾花、撫琴都不曾試過。但我不覺得可惜,沒有遺憾、從不抱怨;從容應付艱辛,微笑面對生活;正向、樂觀、自信、努力,與人為善、與世無爭,樂天知命、問心無愧、隨遇而安,便是我的人生格言。康有為有詩云「吾生自有安心法,所遇皆欣即是家」,是我的座右銘。蘇東坡的名句「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便是我的對待人生態度。(二零二五年七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