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9, 2025

粵語記趣


粵語記趣
(學習心得)

近日看到一個手機資訊,內容是「粵語歇後語」,當中記述了一些流行的粵語歇後語,例如︰「洗腳唔抹腳——亂咁揈(亂花錢)」、「風扇底下傾計——講風涼話」、「掟石落屎坑——激起公糞(憤)」、「食豬紅疴黑屎——當堂見效」、「貼錯門神——面左左(相處不愉快)」、「雞食放光蟲——心知肚明」、「蕃薯跌落灶——該煨(真可憐)」、「冇柄士把拿——得把牙」、「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火燒旗桿——長炭(嘆)」、「老鼠尾生瘡——大極有限」、「和尚擔遮——無髮(法)無天」,等等。老牛中學時代的趙老師,也常在課堂講「牛皮燈籠蘸黑漆——點極都唔明」、「風吹牛角——全無感覺」、「竹籃打水——一場空」等歇後語,批評不懂回答問題的同學,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但是有些粵語歇後語,隨着社會發展進步和變遷,已經沒有生活內容,因而慢慢失傳或消失。例如,「床下底破柴——撞板(碰釘子)」,如今現代社會,即使農村都已經沒有人用兩張「橋凳」架兩塊床板的床,許多人都用現代床及床褥,所以沒有了「床下底」;以前廣東人用木柴燒火煮食,如今用煤氣、石油氣、用電磁爐,甚少用木柴,所以也沒有「破柴」的動作,於是這句歇後語語已經用不着了。



有一句粵語歇後語「濕水棉花——冇得彈(無可挑剔)」,可能也會隨着「現代化」而失傳了。從前人們都用棉被,被袋內的被芯(棉胎)是棉花,用棉線編織成網狀裹住棉絮,使之不會散開。棉被用久了會被壓實、棉胎內的「不流動空氣」空間減少而不保暖,所以人們會請「彈棉胎師傅」來,將舊棉胎的棉花重新彈鬆、重新編棉線網。如果棉花濕了水會結成一團,就「彈」不開,所以才有「濕水棉花——冇得彈」這句歇後語。但現代人已經甚少人用棉被,沒有人見過「彈棉花」的手工勞動了,所以這句歇後語也沒有人懂了。


廣東人稱廣東以外操普通話(國語)的人為「撈(讀陰平聲LAO)鬆」,原來此語原是國語「老兄」的意思。不懂粵語的北方人初到貴境,必會問路、問價、問事,拉住廣東人詢問時,先很有禮貌地稱呼「老兄」,不懂國語的廣東人也聽不明白是什麼,久而久之,就將聽到的國語「老兄」一詞粵語化為「撈鬆」,然後將所有不懂粵語的外省人都稱為「撈鬆」;再化作帶有歧視的「撈頭」、「撈佬」。今天由於國家推廣普通話,許多廣東人的孩子入學之後都講普通話,反而不懂粵語了,於是戲稱「本地撈」。


廣東人稱年輕人約會異性朋友為「拍拖」,此語源自水上運輸行業的術語,本義是一艘沒有動力的大船(例如蠆船、花尾渡、內河貨船),由一艘有動力的駁船拖行,通常是用繩索將兩艘船繫牢,並排而行。於是成年人就將水上運輸行業專用的「拍拖」一語,借用於年輕人約會異性朋友,並肩而行甚或拖手仔,進而互相了解、確認關係。在封建社會「盲婚啞嫁」時代,並未有「拍拖」行為,也沒有「拍拖」一詞。到了近代,社會進步、思想開放,有了「自由戀愛」;水上運輸行業也出現了不靠人力推進、以燃油作動力「火船」,以及出現了以有動力船拖行無動力船的運作模式,才出現「拍拖」一語。



傳統粵劇劇目有古裝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戲,許多時候會聽到舞台上的「大老倌」大喝一聲「call撈爺(ko-lao-yeah)」;有些老一輩人平日也會借用戲台用語這麼說。這句話原來是「官話」(官場用的語言,即國語、普通話)「可惱也」,即是「好激氣」的意思。本來「惱」字粵語發音是「努」、「腦」,國語發音是「Nao」,是鼻音。但廣東人習慣「懶音」,多數「N」「L」不分,所以才有「撈」的發音。(二零二五年七月三十日)

7 comments:

秋葉 said...

據粵劇界透露,在晚清時 慈禧太后發現廣東粵劇班私運軍火,幫助反清,慈禧下令不准粵劇演出。因此粵劇班改以不純正的官腔演出,作為出路生計。
* 台上的「大老倌」大喝一聲:
「call撈爺(ko-lao-yeah)!」
這句話原來是仿傚“官話”「可惱也」,表示“好激氣”。
把「亂狂郭懷」說成丕音「聯框果k-yai」! 很有趣。

秋葉 said...

看到牛兄這一篇的圖,想起一句廣粵俗語:「屋漏更兼逢夜雨,行船偏遇頂頭風。」形容極為倒霉的一件事,真夠淒涼慘淡。

cowboy said...

謝謝秋姨。老牛其實不是粵劇迷,只是孩童時代跟隨大人入過戲院而已。那時也聽得出幾句聽不懂的「官話」,原來是有段「古」。清末戲班常以船作工具流動於珠三角河網地帶演出,稱為「紅船」,跟隨大老倌學戲的孩童是「紅褲仔」。

cowboy said...

謝謝秋姨留意。這幅舊作正是慨嘆「屋漏更遭連夜雨」、「床頭屋漏無乾處」的倒霉境況;因為可以看到舊式「轎凳」床板,所以找來做插圖,以說明「床下底破柴」。

森源 said...

牛兄這篇博文很有趣,這些是上一代人常掛在嘴邊的廣東俗話~~牛兄列舉的例子,有些我也未聽過~~
仲有...
"海底撈針"---代表渺茫~~
"十月芥菜"---因到十月,菜便會起了菜芯"起心",代表少女的情竇初開~~
"新屎坑"三日香...代表熱衷度只是短暫!!!!
"食得鹹魚抵得渴"...代表貪口爽之餘,也引申到預計的後果...!!!!


這個網站有很多例子:
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cultural-learning/vocabulary

cowboy said...

謝謝森伯伯補充很多有趣粵語俚語、俗語、諺語。這些真是「民間寶藏」,再不發掘就會失傳,操粵語的新一代人也許漸漸聽不到了。

peace said...

廣東以前被稱南蠻,但其實我們的文化底蘊都很深,就看這些歇後語,已經知道我們的文化源自生活,也相當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