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價值(隨感)
最新一期「亞洲週刊」以「中國微短劇風靡美國」為封面專題,內容大意是︰中國公司以中國套路劇本,在美國聘用美國演員拍攝低成本製作的「微短劇」,吸引美國觀眾,今年上半年已經收得二億七千萬美元,撼動好萊塢(荷里活)大製作。該刊首頁由總編輯撰寫的「封面筆記」題為「情緒價值開拓情緒經濟圈」,文中談到︰情緒價值是時代的最強音,當今越來越多人毫不掩飾地擁抱情緒價值,在碎片化生活的節奏中尋找「爽點」。文章說︰情緒價值就是尋找「爽點」,逃離現實煩囂,進入可以按摩情緒的世界。細思之下,覺得頗有道理。
這幾年手機資訊發達,老牛自己不時在手機上看到一些勵志文章或小故事,當中有許多都提及待人處事「高情商」的學問,以及「情緒穩定」如何助人成長及達致豐盛人生的內容。看來「情緒」對於一個人的每日生活、乃至整個人生都極為重要;如何調理自己的情緒,實在大有學問。調理情緒包括如何安頓、調整、宣洩、控制、安撫等等。情緒失控很可能對自己、對家人甚至對社會造成極大的、不可逆轉的傷害,所以控制和調理情緒很重要。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去調理情緒、尋找自己的「爽點」,達到心靈滿足。上文提到的不惜花錢去追看情節吸引的手機「微短劇」,無疑是「擁抱情緒價值」、尋找「爽點」的一種方式。
不過,追看手機短劇並非「擁抱情緒價值」的唯一方式。君不見那些「大媽廣場舞」、在公園涼亭聚眾高歌、在「竹館」或者親友家中打打「衛生麻雀」、親近大自然日日行山觀景、租用農田做「都市農夫」學習種植瓜果蔬菜,都是市井小民尋找「爽點」的方式。或者熱衷街跑、踩單車、游泳,去健身室舉鐵或玩跑步機,或者約波友打籃球、踢足球、打羽毛球、打壁球,或者與影友一起拍攝風光景物、花鳥蟲魚,或者與「驢友」一起四出旅行,環遊世界、看遍祖國名山大川、名勝古蹟;甚至定期上課學書法、畫畫,或者彈鋼琴、拉二胡、吹笛子、拉小提琴、打木琴、吹口琴、吹管樂;或者聽音樂演奏、看電影、看演唱會、看舞台劇等等,在日常煩忙工作或生活壓力之外,找到自己的樂趣,滿足年輕時沒有達到的願望,補償自己的心靈缺失,總之,有益身心,都可以達到自己期望的情緒價值。而且,文藝、娛樂、體育活動,也許比看手機更為有益。
為了保護迄今僅存的視力,我老牛不斷提醒自己少看手機,當然不會追看手機短劇。身為長者的老牛會有適合自己的「擁抱情緒價值」、找尋「爽點」方式,例如每日早上堅持做大半小時運動,然後畫時事漫畫、寫毛筆字、聽聽懷舊金曲;寫博客小文、「噏得就噏」,以漫畫和短文痛罵西方政客和港獨分子、痛陳社會弊端、鞭撻破壞社會安寧的歹徒,宣揚正義之聲、宣洩激憤情緒,充當時代的「憤老」(不再年輕,所以不是「憤青」),這便是我老牛「擁抱情緒價值」的可行的方式。其實老牛多年來一直都這樣做,以往稱之為「有世藝」、「打發日子」;如今冒出一個什麼「情緒價值」,只不過是「時髦」的稱謂而已。
老牛只是認同上文所說的「情緒價值」的觀點,但極反對人們沉迷手機遊戲或娛樂或資訊。前幾年,老牛寫過一篇小文,題為「手機迷思」,談到現代科技的發展,讓手機更方便、更有效率、更易掌握,資訊傳播更快更廣;在緊急之時,手機的視像電話功能更可發揮求救和報訊作用。但手機的視訊和遊戲程式已經吸引許多人沉迷其中,令許多人成了手機科技的奴隸。在地鐵或巴士,十個人之中有九個人是「低頭一族」,手指在手機屏幕上撥來撥去;在酒樓飲茶,每一台食客都有過半人在低頭看手機,食不知其味;在馬路上,不少人一邊走路一邊看著手機屏幕,旁若無人。如今在飯桌上,個個都眼盯著手機,無心吃喝也無心談話,家人的親情、同桌吃飯朋友的友情,都被手機「資訊」吸引了去而變得冷淡了。手機科技的發展給社會消費模式帶來巨變,讓人們生活更方便;但手機讓一些人失去制約能力而出事卻又是不爭的事實。期望所有人在享受手機科技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都增強自我約束意識,不要太沉迷。
老牛更反對一些成年人沉迷手機資訊直至夜晚,以為晚上才是屬於自己的時間,因而在看手機中不知不覺熬夜、影響睡眠,搞到自己白天更沒有精神。許多人漠視人體生物鐘設定晚上休息修復的客觀規律,認為通宵達旦才盡興。勤於工作、不懂放鬆的那一類人,也總是覺得白天時間不夠用,老是打晚上休息時間的主意。他們的共通點是認為長夜漫漫有用不盡的時間,甚至以為「越夜越精彩」。然而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日夜交替、四季更迭就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黑夜總不會是無窮無盡的,黑夜過去就是黎明,就是新的一天開始,你總不能像一句流行歌詞那樣「黎明請你不要來」。還是戰勝自己的心魔、告別充滿誘惑但是折磨人的漫漫長夜吧。(二零二五年八月十三日)
12 comments:
等候時間例如長途車,排隊等等,唔滑手機真係好難做得到,平時就唔好咁沉迷 :P
電腦的普及的確令我獲得「擁抱情緒價值」,並得到學習的機會。
謝謝島菲臘兄。是的,排隊等候、搭長途車的時間實在很難過,沒有手機的年代許多人都會看書報雜誌解悶,如今有手機及許多程式,當然是享受手機的樂趣。但工餘時間、日常生活太沉迷始終有害。
謝謝娜姐。說得對。九十年代中手機開始普及,給人們帶來一個全新的通訊方便快捷的時代,近十年手機越來越多程式,手機帶來更多資訊和學習機會,也更及時知道最新消息。但如果使用者連與家人吃飯都盯住手機,就真是影響親情友情了。
我從80年代開始接觸電腦,及後手機功能越來越多,自己亦開始使用手機代替部份電腦功能,但由於手機屏幕太細,有選擇的情況下,我仍然是喜歡用電腦,一般來說,手機的最大用途是即時通訊。
在乘車時和上茶樓茶聚,我都不會看手機,那是觀看人間百態的時候。
謝謝和平兄。是的。幸好九十年代中期個人電腦普及時能及時追上時代,學習用電腦,不至於被時代拋棄。如今手機功能甚至可以取代電腦,但畢竟屏幕太細,極易傷眼,所以我仍鍾意用電腦寫博客。除了即時打電話、覆微信、WhatsApp,盡量少用手機,以保護僅存的視力。
謝謝秋姨。手機程式設計者是從商業角度考慮,盡量吸引人看手機、增加商業利益。但後果不但是傷眼,更是令人們疏離,所以你做得對,乘車和飲茶時不看手機,觀察人生百態就最啱。
謝謝牛兄關注。新款的手機程式多樣,可以上yt, 又可以上fb, 各式各樣的資訊和視頻,像百花齊放,更有弄虛作假的。看之不盡,但因屏幕細小,多看真是有損視力的。
走在街上,總會遇上人邊行邊看手機,而且還不分男女老幼。這樣未免過份沉迷吧?出外,我喜歡觀看周遭的事物,甚少看手機。就算在家,也少。
謝謝秋姨。本來手機科技發展是大勢所趨,但正如和平兄所言,畢竟手機屏幕太細,長時間凝視真是傷眼。如今華為等公司推出摺疊手機,打開時屏幕大如平板電腦,其實就是要解決這個使用者關注的問題。
謝謝阿嬋到訪。你做得對,真的不要過份沉迷看手機,許多人邊行邊看,碰到別人也不知道,實在是太過沉迷了,很容易出事。我老牛從不在街上邊行邊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