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5, 2020

寒冬未過(隨感)

 


寒冬未過(隨感)

持久抗疫與重振經濟,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真是煞費思量。中國大陸今年上半年,寧可犧牲經濟增長發展,也要遏止疫情擴散,經過幾個月同心協力奮戰,如今基本穩住形勢,人民可以在戴住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的前提下外出旅行。反觀美國和歐洲,疫情持續並日益惡化,確診人數屢創新高,還要重推「限制」措施。但當地市民對抗疫措施不但深感疲勞,而且極為反感,還要策動示威、甚至演變成衝突。相比之下,香港這「第三波」延續到如今,雖然每天仍有幾個至十幾個確診,已經算是比歐洲各國好得多了。


從專家的角度,他們一直擔心再來一次大規模爆發,當然一再警告不宜放寬限制;而餐飲業、零售業、旅遊業經營者,則已經到了忍耐的極限,期望政府「俾條生路」,放寬限聚措施,令經營有點起色。政府權衡利弊之後,對某些社會活動略有放寬。譬如鼓勵推動本地遊,人數包括領隊可以達到三十人(當然保持社交距離和戴口罩是應有之義),於是這兩三日的重陽節假期,有一百多個本地遊小型旅行團出發。旅行社負責人稱,很難有利潤可言,只不過是要讓員工有工開,同時做起「口碑」,期望日後可以有更多市民參加。

但香港地少人多,加上經濟萎縮,失業率超過百分之六,就業不足率大增,許多行業都難以維持,市民很難有興致和閑錢參加本地遊(這幾天參加本地遊的也多是無業的「師奶」和長者),所以旅遊業不能只靠「內需」來振興,還得有「源頭活水」來支撐。香港本地新冠確診始終未能「清零」,遲遲未能與內地和澳門商討人員互相往來的安排,更未可如國內居民那樣持「健康碼」出行。疫情一日未受控、市民正常生活一日未恢復,重振經濟就只是一句空話,香港各行各業的「寒冬」仍未過去。


由於疫情,各地「封關」,航空業大受打擊。香港機場雖然沒有關閉,但每日只有零星旅客出入。老牌本地航空公司「國泰」,雖有政府注資二百七十億仍無法抵禦世界性的蕭條,只好忍痛「重組業務」,立即停止已有三十五年歷史的良好品牌「港龍」,裁減香港員工五千多人;留下的員工也要重新訂立勞工合約、減薪減福利。這是一個「重磅炸彈」,不但推高失業率,而且向社會傳遞一個信息,就是︰即使是歷史悠久、一向穩健的大型企業,也不是鐵飯碗。


有市民指責政府不「封城」、「封關」,外來傳入而造成第三波疫情爆發,餐飲業、零售業成為重災區;也有市民指責政府未有強制全民檢疫、未能盡快找出隱形播毒者、疫情未受控,倚賴遊客的行業一潭死水;也有市民指責政府遲遲未推出「健康碼」、至今未能自由往返內地,內地港人也無法順利返港覆診就醫。各持己見,莫衷一是。老牛認為,傳入和傳播是兩回事。政府當初豁免外國來港的船員和機組人員檢疫,而造成外來傳入、引發第三波疫情爆發,的確是後知後覺、掉以輕心;但重要的是,許多市民不遵守「限聚令」、四出聚會、不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離,這才是大規模爆發的原因。如今「亡羊補牢」仍未為晚也,希望市民自覺和合作,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繼續忍耐,同心協力遏止疫情,令香港經濟可以重見天日。(二零二零年十月二十五日,重陽節)

4 comments:

小月 said...

香港因為有SARS 的經驗, 全民帶口罩.
國外的示威簡直匪夷所思, 原來自由和經濟比人命更重要
希望香港以後唔好有樣學樣, 疫情係大家都有責任

cowboy said...

謝謝小月。說得對。其實防疫抗疫非一個兩個人的事,不只是政府的事,是大家的事、全民的事,大家都有責任。有人不守秩序、不按規定做,防控就失效。古人云「小不忍則亂大謀」,所以香港市民為了大局還是要「忍」。希望香港不會像歐洲多國那樣大反彈。

秋葉 said...

基於經濟不景,政府又放寬了限聚令。疫情雖然減退,但是可能像上一次那樣,反反複複。
希望今次好運一點,市民可以享受多一點室外的活動。

cowboy said...

謝謝秋葉阿姨。正是這樣,所以我說,防疫抗疫與重振經濟,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是很難的。專家當然要求繼續限聚,但市民和商家就已經有很強的反彈,政府一方面擔心疫情再次大爆,另一方面也擔心經濟繼續下滑,所以小心翼翼,做些微放寬。看看今日的英、法、意、西,再不強力控制就完全失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