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2, 2021

帶氧運動

 


帶氧運動(隨感)

前天因為有點不適,經診所轉介,去請一位專科醫生做檢查。第一次門診,專科醫生當然要問許多常規性問題,諸如有沒有長期病、有沒有「三高」、有沒有做運動、有否吸煙飲酒、睡眠狀況、飲食狀況等等,老牛都一一回答了。醫生問我做什麼運動,我回答說,做太極及做伸展運動,每天約五十分鐘。醫生說,太極及拉筋等伸展運動不算是「帶氧運動」。他說,長者要增強心肺功能,要做適當的帶氧運動,例如跑步、游水;以你的年紀,最好是游水。他說,如果每日只有一段時間做運動,有打太極和游水兩項選擇,我認為應該游水;許多長者做太極姿勢及用力不當,往往傷及膝蓋,那就得不償失。

我記起,十幾年前在公立診所,一位護士為我做「健康評估」時,也講過太極不算帶氧運動。這顯然是學西醫的人對中國傳統太極拳不認識,而產生的偏見。當時我到公立診所常規覆診、取血壓藥,護士給我做「健康評估」,說要增強心肺功能,必須做帶氧運動。護士問我平常做什麼運動,我說我天天堅持打太極;護士說︰「打太極不算是帶氧運動,緩步跑或急步行才是類帶氧運動;每次二十分鐘以上,要做至微微出汗和心跳加速,以增強心肺功能。」既然護士這樣評估,老牛退休後,清晨到公園打太極,傍晚時分到附近跑步。跑了幾個月,體重明顯下降。牛太看到我日漸消瘦,甚為心痛,說︰「人家要減肥才去跑步,你已經偏瘦,不要再跑步了,以免運動過量。」


十三年前,老牛還未退休,有一天傍晚下班時分,出了地鐵後跑了約五十米追巴士,回到家胸悶心跳呼吸急促,連忙去急症室求醫,在病房留了一晚繼續觀察;醫院又安排我幾個月後做跑步機心電圖。後個月後,到政府專科診所做跑步機心電圖,結果顯示並無出現異常,驗血結果也一切正常。醫生解釋,那次追巴士覺得胸悶心跳氣促,可能只是下班時分太疲勞而已。之後,每次到公立診所覆診,量度血壓的數值都相當好。主診醫生說︰「控制血壓除了吃藥之外,還應當保持清淡飲食、少攝取鹽,堅持做運動,保持心境平和;其實你天天堅持做適當運動已經相當好,打太極、步行、做徒手操都好,不一定要跑步。」醫生的話比較合乎實際,此後我只堅持早上打太極,傍晚便不再跑步。

牛太有位朋友,退休後每日上午七點到十一點在維園流連,在大草坪周圍參與幾個不同群體的運動,太極拳、太極劍、健康舞、健身球、扇舞、絲帶舞樣樣都在行。後來膝蓋痛,走路也困難,無法再參與健身運動了。醫生對她說,也許是過度疲勞,令膝蓋軟組織磨損,將來可能要換一個金屬的關節才能走路。她的經歷也教訓我們,要因應自己的體能去安排活動,不能久坐不動,也不能過度疲勞、超負荷運作。


前年底、還未因為疫情而「限聚」時,老同學不時約飲茶,一班「公公婆婆」聚談,話題當然離不開保健。我老牛把三十幾年前聽過的「養生訣」搬出來,說的是「堅持走路,經常吃素,勞逸有度,遇事不怒」;還有一句是「臥如弓、坐如鐘、立如松、走如風」。如果長時間坐著的上班族和退休長者,都適當做點力所能及的運動,相信會健康多一點。(二零二一年五月二十二日)

8 comments:

小月 said...

跑步對膝蓋有問題的人士並不適合, 可作適當的急步走. 我因頸骨太直不適合遊蛙式. 醫生護士看來知識不夠全面

cowboy said...

謝謝小月。老牛不是醫科專業人士,當然只有聽的份兒,不會反駁他們。近年許多人喜歡步行,戴住「計步手錶」,每日一萬步甚至更多。但有運動教練提醒,步數太多易傷膝和踝(俗稱「腳腕」),每日六千步就已足夠。我老牛十一歲學太極,練了幾十年,已成習慣,至今膝蓋仍沒有問題,我還是每天堅持打太極吧。

peace said...

我幾十年來喜歡行山,退休後嘗試打太極,但只學了半年就因為疫情關係而停止了。但我覺得太極是一個不錯的運動,不算太粗勞,但每次都會流汗的,但如果說帶氧不帶氧就不得而知了。

cowboy said...

謝謝和平天使。如果按「健康評估」護士的講法,做運動至微出汗、微喘氣就達到「帶氧運動」的效果了。其實不管是否「帶氧」,自己覺得適合自己,做運動到出汗、呼吸變得急促,便是一種鍛鍊,對心肺有好處。

秋葉 said...

這兩年少出街,都是在家練練八段錦。這八式是經過廣州中醫學院改良的。
還有兩招舍姐教的舒筋活絡運動,簡便好用。舍姐是楊式太極的教練。

cowboy said...

謝謝秋姨。老牛雖然少年時代開始習武及練太極拳,但始終不是「教練級」。原來貴姐是楊式太極教練,佩服。

秋葉 said...

舍姐不過是半途出家,怎及得上黃兄自少年時即習武哩 ! 可能您為人低調,不好為人師吧。
我還有一位老師是在其他學校教太極班的,她自言在國內的家鄉,全村人都是練習陳式太極。

cowboy said...

謝謝秋姨鼓勵。陳式太極是最早由陳家溝創始的,而且不傳外姓;楊露禪誠意感動師傅,才有機會學習;後來楊在實際練習過程中稍作改動,形成「楊式」,並因為幾代人發揚光大,所以楊式比陳式更普及、流傳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