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12, 2021

歷史教訓

 


歷史教訓(亂彈琴)

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臨近這個重要紀念日,各種媒體和平台,包括如今甚為發達的手機程式,都有不少懷念和歌頌共和國創始人毛主席的文章、詩詞和圖片。鋪天蓋地的歌功頌德,似乎整個社會回到了五十年前的「紅海洋」歲月,似乎人們都忘記了憑票購糧的苦日子、全民揭發批判和派性互鬥的荒謬,以及國家陷入經濟崩潰邊緣的沉痛教訓。

人們常引用列寧說過的一句話︰「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今天看來,忘記「左」的禍害便是意味著背叛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基本路線,意味著否定黨的領導。我們不會忘記毛主席領導工農鬧革命、建立人民政權的功績,但也牢記毛主席在建國後搞的一系列政治運動讓國家人民不斷折騰的嚴重錯誤,才更珍惜來之不易的今天。全面客觀地評價偉人,不貶低他的功績、不迴避他的過失,這才是尊重歷史,才是毛主席倡導的實事求是態度。


三年前,黨總書記在中央黨校作了重要講話。他說︰「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他說,這是兩個相互聯繫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這一番講話企圖「一錘定音」,但我老牛認為,這番「不能互相否定」論是錯誤的。

新中國在毛當政的二十七年中,基本上是以「階級鬥爭為綱」,所以出現五十年代的「反胡風」、「反右」、「廬山會議」、「大躍進」和三年經濟困難;直到十年「文革」,將中國經濟推向崩潰邊緣。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這十年「文革」,被定性為「十年動亂」,或「十年浩劫」,這些定論是寫進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


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分水嶺,是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後迅速打倒四人幫、恢復國民經濟,胡耀邦復出,倡導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撥亂反正」,否定「兩個凡是」,讓鄧小平復出。正是由於「真理標準」的討論,全黨認清了毛主席晚年的錯誤,決定放棄「階級鬥爭為綱」的舊教條,徹底否定文革,向全國人民莊嚴承諾︰不再搞政治運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團結一致向前看。所以,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和實際工作,不是有很大差別,而是有根本區別;不是執政黨總書記所說的「不是彼此割裂」,而是應該割裂,應該與前期的錯誤劃清界線。

正因為「真理標準」討論讓全黨認識到建國頭二十七年的政策錯誤,一九七八年底才會提出「改革」;正因為看到建國頭二十七年的自我封閉路線行不通,當時的領導人才會提出「開放」。如果試圖模糊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的區別,那是對不住提出「撥亂反正」、挽救了黨和國家命運的前總書記胡耀邦和軍委主席鄧小平,那是否定他們對扭轉國家前途命運的探索和開拓性的理論貢獻,也等於否定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國家取得的偉大成就。(二零二一年六月十二日)

6 comments:

peace said...

我諗中國現在的國策是要「向前看」,正如你提到的,重點是搞經濟,不搞政治運動。對於以往的過失,雖然沒有批判,但已經基本上是否定了的,之所以不作批判,正是擔心再次陷入無休止的政治爭論中,損耗國家精力,那怎能搞經濟呢?

cowboy said...

謝謝和平天使。是的,中國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一是執政者堅持「團結一致向前看」,不再搞「大批判」;二是老百姓卯足勁埋頭苦幹,犧牲小我,造就了國家的巨大經濟成就。如今中國的整體國力,已經與四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也正是因為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才引起發達國家妒忌、急於結伴圍剿。

peace said...

百多年前列強侵華是因為中國國弱,任人宰割;今時今日中國強大起來,列強妒忌,意圖糾眾圍剿中國,我們必需團結一致應付,內部政治鬥爭更不可重燃。

cowboy said...

是的。當前中國要「沉得住氣」,穩住陣腳。要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化解矛盾,各個擊破。近日的七大工業國峰會,就是那些「富裕國家」串通一氣圍堵中國,說是「團結一致應對中國的挑戰」,中國當然不能示弱,但也不能跟隨他們的背景音樂起舞,做好自己的事是最重要的。

秋葉 said...

昨日新聞美國發佈新冠病毒研究,這病毒早在美國出現,比武漢公佈的要早。
雖然如此,在美國的亞州華人還是迭遭毆打。雖然拜登下命令禁止,但是後果也很說。
近年中國外交部已很積極出言反撃美國的無理指責,希望發揮到自衛的本自色,不再受制於人。

cowboy said...

謝謝秋姨。上任總統特冇譜在位時一再稱是「中國病毒」,這種觀念早已深入美國民心,所以即使科學家認定早於武漢、在美國已出現「新冠病毒」,美國人也不會信。所以中國呼籲所有國家都像中國那樣,允許科學家去做「溯源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