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4, 2024

成角透視



成角透視
(學畫札記.透視二)

繪畫中所說的「正常視域」,是指人類一隻眼眼珠不動時所看到的範圍,角度大約六十度;在正常視域(繪畫上稱之為「視域」,即是文學上所說的「視野」)看到的景物,應當合乎近大遠小原理。人眼兩隻眼看到的影像,與廣角鏡、寬銀幕電影的視域相似。如果眼睛向上下左右轉動,看到的就不是「正常視域」所能看到的影像。


正常視域看「成角透視」,現實中的直角的兩條邊線都向外伸展,在畫面中構成鈍角;不論在視平線之上或者視平線之下,眼睛看到的矩形、正方形圖形都變成近大遠小的變形的梯形或四邊形。只有眼正對正方形和矩形時,才看得到這些圖形的直角,所以,在成角透視的畫面不可能呈現出直角圖形。如果從畫面以外的兩邊的「餘點」出發畫線條,到畫面附近時可能出現直角;但那已經是在「正常視域」之外,正常的畫面是不可能出現直角的。


如果透過取景框觀察樓梯、橋面等非與地面平行的物體,樓梯和橋面的邊線也會向上伸展至某一點集中,那一點叫做「天際點」(天點);向下伸展聚集的一點叫做「地下點」(地點)。

如果仰視高樓大廈,理論上,那些大廈的與地面垂直的線條,都會向天上某一點伸展、最後集中到一點,那是天上的極遠的「滅點」。廣角鏡向上拍攝大廈時,大廈的垂直線都向上斜,這便是廣角鏡看到的向上的透視變化。


現實生活中的電線桿、燈柱等等排成直線、距離相等的事物,在畫面中的「近大遠小」規律是近畫面的距離大、遠畫面的距離小;以一根柱的長度(高度)為基準,從中間點畫一條輔助線,甲柱底部到乙柱中間畫一條輔助線,這條輔助線與柱子頂部餘線交點,便是丙柱的位置;如此類推,便可以找出其他柱子的正確位置。這只是簡單的平面幾何原理,運用到繪畫上便能得出正確圖像,很容易便畫得出符合「近大遠小」原理的縱深感。


人的一對眼睛看到的影像,比一隻眼睛所看到的要寬一些;如果說,一隻眼睛看到的畫面相當於「四比三」的屏幕,那麼一對眼睛看到的畫面,就相當於「十六比九」或者寬銀幕、甚至兩個正方形構成的長方形那麼寬的比例。人有一對眼睛,可以看得出前後距離;一隻眼睛就得難分辨出前後。一隻眼睛看到的畫面,相當於單鏡頭相機拍出來的影像。畫成的畫面相當於一隻眼睛看到的影像,所以,用「取景框」取景和觀察事物時,要像使用相機的取景器看景物時那樣(不像如今用數碼相機,看的是相機背面的大屏幕),瞇起一隻眼、用另一隻眼睛透過取景框去看前面的景物。


理解「近大遠小」這個透視原理,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拿一塊透明膠片,四周用黑紙糊住,就做成一個有透明膠片平面的取景框;像用傳統單鏡頭反光機拍照時那樣,用一隻眼睛看取景框;確定所選取的景物大小比例、高度之後,用可以擦拭的「白板筆」在取景框的膠片上,把一隻眼睛看到的景象畫下來,畫完之後,把取景框移離開實景,取景框膠片上留下的線條,便是一隻眼睛透過取景框看到的景象。從這些依照實景畫下來的線條所構成的畫面,便可以明白如何用線條在平面的畫面表現立體的世界。


不論畫風景還是靜物、室外還是室內,都可以用這個膠片取景框先作觀察,了解景物的透視表現方法,然後再把看到的情形畫在畫紙上。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便可以熟悉了解景物的透視變化規律,就不會畫出扭曲、變形、不合理的圖像,畫出來的畫面就會順眼。掌握了透視規律和表現方法,把握好物體的形態、結構、比例和相互關係,畫出來的畫面就「形似」;再加上用素描手法表現明暗,物體的立體感就可以畫得出來了。(二零二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修訂)

6 comments:

peace said...

謝謝分享!長知識了。有些理論在攝影的時候都用得上,我諗無論喜歡甚麼東西,只要耐心鑽研,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cowboy said...

謝謝和平兄到訪並留下雅評。說得對,繪畫與攝影有許多方面的理論是互通的。攝影機的鏡頭看到的就是畫面的透視效果。「單反」的觀景窗看到的就是繪畫的「取景框」看到的景象。攝影側重的是畫面的構圖和突出主體。

森源 said...

畫畫是一門學問,觀察也是訓練畫畫技巧的一課,
牛兄真實裡有否做過導師教學生呢?!!

cowboy said...

謝謝森伯伯關心。畫畫是小牛時代就有的興趣,學生時代得到老師啟蒙,離開學校之後一直堅持到年老。二十幾歲在海南農場務農時,當過四年半教師,教國文和美術,文中這些知識就是自己當教師時不斷看書、自修得來的。八十年代以來一直堅持畫漫畫,包括生活幽默、時事和人像漫畫,投稿報章及經營時事漫畫專欄,直至二零一二年底專欄結束。最近十年已經沒有園地發表漫畫,但仍堅持畫、保持技巧不致衰退。最近幾年,不時為求教的朋友輔導,講解素描、透視、構圖、色彩等基本理論知識,竭盡所能。

亞發 said...

謝謝詳細的解說!難能可貴的分享

cowboy said...

謝謝發哥鼓勵。老牛一無所長,只是自小喜歡畫畫,不斷自學增值,一路堅持畫畫,不知不覺畫了幾十年。今日有機會在博客上分享學習心得,於願足矣。